“黄绿标”禁限、“快出慢进”、入城卡点车流控制、逐步推广公交专用车道……近来,一系列交通组织的“大手笔”相继实施,让“缓堵”成为贵阳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城市发展的“路径”一再表明——只有依靠公交出行,真正实现公交优先,才是缓堵的最有效途径。但贵阳公交目前还未能担此重任,与公众出行的需求和期望值尚有很长一段距离。贵阳公交,这个曾经的“全国一面旗”,是该到了把解决公众“一肚子不满意”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被买车”,折射对公交的无奈
“哟,不错嘛,迈入有车一族了!”每当听到最近身边亲友这句恭喜,韦虹就觉得有种说不出的滋味:除了两家父母和老公,又有谁晓得这辆QQ车她是如何的“不得已而买之”。
80后的小两口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好在都是独生子女,双方父母“动老本”凑着付了个首期款,算是帮摇到号的小两口顺利完成人生大事——购入位于森林公园旁“森林之家”的一套三居室。但还在憧憬着婚后美好生活的韦虹没想到,从搬家的第一天开始问题就出现了:出行很难!
“能摇到经适房的号有多难,所以当时也没仔细考察就买了,现在住进来才知道,这个小区距离最近的公交车站居然都有1公里”。韦虹和丈夫每早9点上班,他们必须7点就出门:先花至少15分钟步行才能走到公交车站,坐上仅有的10路、12路两趟公交进城。再加上等车和早高峰的缓行和堵车时间,路上得预留1个多小时,才能保证不迟到。
在韦虹看来,上班还好,大白天一路下坡。但下班尤其是冬天就特别麻烦:夜色下上坡担心被抢。无奈,没两个月,她开始和附近的村民一样,只得选择3元一次的“摩的”,或者1.5元一次的“黑面的”,往来于小区和公交车站间。
韦虹说,她曾发动小区的居民一起打市长热线求助,希望公交车能延伸到森林公园,这样就能路过小区门口,但几天后的答案和她在网上查到的结果一样——公交公司的答复是:“受道路实际条件所限,无通车可能”。
韦虹与丈夫、父母一合计,作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咬紧牙关东拼西凑,买了朋友转手的七成新QQ车。韦虹说,买车,她一点都开心不起来。
“最后1公里”成普遍现象
“‘摩的’和‘黑的’在一环周边最为密集,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近郊老区域和新建的中小型住宅小区,是‘重灾区’。”市交警支队负责人在日前贵阳市召开的“缓堵”专题会议上就坦言,由于历史遗留的道路因素和新建小区公交线路未能及时配套延伸,造成很多新兴社区和城市核心周边区域,存在“公交缺失”。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也是这些重灾区‘摩的’和‘黑的’屡禁不止的原因”。在包括交警、交通运输等职能部门看来,随着城市概念的不断扩大,人员流动的频繁,这些“公交盲区”区域有大量的居(村)民出行需求,他们打不起车、买不起车但每天都要出行,于是乎“摩的”和“黑的”自然成为首选。
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在一环周边的海马冲、青山小区、金顶山、东山、煤矿村、百花山、油榨街、青年路、月亮岩等地,均存在“回家最后一公里无车坐”现象,这里无疑是“摩的”和“黑的”滋生蔓延的“肥沃土壤”。
“迷你公交”呼之欲出
对于市民由来已久的呼声,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的频频建议,贵阳市委、市政府一直密切关注。
日前,市政府高层在一次全市范围内的大会上已明确表示:责成公交公司立即着手制订方案,为解决“回家最后一公里无车坐”,推出“迷你面包公交”——让广大群众在下了公交大巴车后,能坐这些“迷你公交”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