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昌宁位于云南省西部,属山区农业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闭塞,长期滞约着经济社会地发展。建国初期,县境交通运输均为人、畜力运输,县人尝够了肩担马驮长途跋涉的苦头,仍未实现人尽其才、货畅其流的愿望。解放后,历届县委、政府把发展交通运输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兴修公路、改进运输工具、加强安全管理,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要致富、先修路”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交通运输的基础地位,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交通建设,全县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县的公路交通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交通状况持续良好;运输能力日益增强;公路运输客运比重逐年增加。让昌宁人民得到了实惠,带来了方便,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昌宁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顺利参加高考提供了方便和保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近日,笔者走访了昌宁二中李光俊副校长、原勐统中学鲁学良校长、原苟街中学杜学良老师,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昌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程。
问:还记得77年恢复高考后,当时我县的交通运输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吗?
答:记得70年代我县的交通状况主要表现在:线路质量差、等级低,缺乏养护;干线公路交通拥挤、行车缓慢、事故频繁;县乡道通行度较低,道路技术标准很低,缺桥少涵,弯道急、险,路况很差,安全保障系数小,实际能维持通车的里程少;另外就是当时交通工具欠发达,运输效率低,车少人多,人民出行难、乘车难,基本上是“干冬一身灰,雨季一身泥”。
问:交通运输业的欠发达对参加高考学生有影响吗?
答:说到影响,我想当时的每一位考生和带队老师都应该至今还刻骨铭心、苦不堪言啊!。在70年代末,也就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昌宁县有昌宁一中、勐统中学、柯街中学、苟街中学、华侨农场中学5所开办高中班的中学。当时只有昌宁一中设立高考点,其它中学的考生由于路途远,路况相当差,而且都是“晴通雨断”, 安全隐患大,再加上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学生到昌中参加高考基本是靠步行和做“大棚车”、拖拉机,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身心疲惫和压力。学校担心延误了考生参加高考的时间和临考发挥,所以都要在高考前几天就来城里集中复习。
问:请问当时苟街中学到县城一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怎样来县城的?
答:说到这个问题,当时那种艰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啊!记得在80年的时候,苟街中学来县城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走路进来的,那时候没有营运班车,路面也极差,又陡又窄,77公里路要走一天半,夜里还要赶一程,等到城里,人已经疲惫不堪了;有时候运气好,可以赶座到拖拉机,也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所以要在临近高考的前几天就开始往县城赶,这样一直持续到85年,当时有一辆解放牌大货车在车厢里加装木板改装成“大棚车”跑县城至苟街这段路,那时候条件相对来说就好多了,但路面情况还是相当差,由于地处江边,坡大崖悬壁峭,路面崎岖,危险系数较大,虽然只有77公里,但还是要用6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县城。
问:请问当时勐统中学到县城一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怎样来县城的?
答:勐统中学在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学生,来县城都是座拖拉机来的,当时这条路相当难走,是那种又窄又陡的土路,极不安全,55公里要4个多小时才能到县城。到83年底,开通了客运班线,有一辆大客车两天发一班,那时候条件要好一些了,但路还是相当难走,也要3各小时才能到县城。后来为了减少应试前的疲劳,干脆在高考前三个月就到县城招待所集中复习,条件相当艰苦。
问:请问当时柯街中学到县城一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怎样来县城的?
答:柯街中学呢,条件比起苟街、勐统两所中学条件要好一些,记得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通了昌宁到保山的客运班线,到县城来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在柯街乘坐营运班车来的。但当时这段路路况也是相当差,50公里路要2个半小时才到,要是遇到雨天,7、8个小时能到已经算运气好了。记得当时每天只有一班客车,人多车少,有时候20个左右考生要分成几批到县城,所以当时的条件是相当艰苦的,特别是交通的不便给参考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身心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压力,严重制约着高考升学率。
问:请问昌宁第二中学到县城一中参加高考的学生是怎样去昌一中考点的?
答:昌宁二中自93年建校开始,去昌一中考点参加高考的学生都是座公共汽车去的。原来这段路都是弹石路面,需要20多分钟才能到考点,有时候还会遇着堵车,而且都是用一辆公共汽车往返接送几趟;而如今条件好了,全是柏油路面,在各级党委、政府、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支持下,现在都是用5辆客车负责专门接送考生,交警、运政、城建等相关部门寄予了较大的支持和配合,保证“高考专用车”畅通无阻,现在只需要10分钟就到县一中考点了,为高考学生顺利到达考点按时应试提供了可靠的交通保障。
问:面对昌宁如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你有什么感慨?
答:面对今天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回忆过去,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可以说我县的交通运输业真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崎岖不平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弹石路;过去出行基本靠步行和座大货车、拖拉机,如今随时随地出门就可以座快速、直达、舒适、安全、经济的班车;过去要5、6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公路等级得改善,如今1个多小时就能到了;担心因为交通问题延误高考时间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过去,不再重蹈覆辙。随着公路里程的不断延伸,规模效益逐步发挥,人们切身感受到交通带来的时间、空间观念的变化,这是党委、政府重视,各级交通部门履职尽责、创新进取,全县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晶啊!
笔者感言: 在我国经济产业布局中,交通运输一直是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公路直接承载着“人和物空间位置移动”的运输服务,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提供基本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级党委政府、交通部门十分重视我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扩建改造规模,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交通部门紧紧围绕“路、站、运、管、安”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克服种种困难,积极筹措资金,抓实抓好路网改造、通达、通畅工程,加快了我县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着力发展农村客运,切实解决了农民群众乘车难、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先行保障。
如今,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弹石路,犹如一条条巨龙横卧在昌宁大地上,托起了高速发展的昌宁经济快车。全县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交通的大局,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交通服务、引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云保线、卡湾线、昌勐线、卡保线、柯大线、勐更线、昌大线等等一批长距离、跨地市、跨县区、连接乡镇的等级公路相继全线贯通,我县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大大缩短了市际之间、重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在更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拓展了市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路的通达深度、路面的硬化率、班车的通达度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干支结合、上下衔接、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交通网络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县现有通车里程达5497.956公里。其中,省道一条76公里,县道13条575.526公里,乡道63条1058.13公里,村社公路3788.3公里。有铺装路面405.94公里,简易铺装路面143.886公里,全县23.1%的乡镇通油路,61.5%的乡镇通弹石路。全县共有营运客车189辆,日发班车216车次,125个行政村已有66个通客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梦想,基本实现了“路通到哪里,班车就跟到哪里”的目标,为全县人民的安全、便捷出行创造了条件,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按时、安全的到达考点应试提供了交通保障。
目前,我县交通部门正不断增强做好“三个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加快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进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全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当好先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