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重庆将基本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
2022-05-20 13:03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5月20日,记者在重庆市口岸和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到2025年,重庆将基本建成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同时力争新增2个正式开放口岸。
日前,《重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物流《规划》)和《重庆市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以下简称口岸《规划》)已编制完成。
两个《规划》工作目标
物流《规划》明确,到2025年,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6亿吨,铁路货运量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低1—2个百分点。
口岸《规划》明确,到2025年,通关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力争新增2个正式开放口岸,基本建成“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集聚辐射强”的内陆口岸高地,基本建成服务内陆、联结全国、通达全球的国际枢纽口岸。
物流《规划》主要内容
全文共11个章节,主要提出市域物流空间格局、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促进经贸产业融合发展。
构建市域物流空间格局。主要是结合全市生产力布局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构筑起“一核一环一带两片区、六通道五枢纽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体系空间结构。具体来讲,“一核”即中心城区物流发展核,“一环”即主城新区物流发展环,“一带”即沿江港航物流发展带,“两片区”即渝东北生产制造与港航物流区和渝东南农产品冷链和商贸物流区。“六通道”即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欧国际物流通道、沿江综合立体物流通道、国际航空网络通道4条国际物流通道,以及在“十四五”期间,面向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需求,着力构筑的对接京津冀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条国内陆空物流通道。“五枢纽”即在目前已成功申报港口型、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申报建设,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多节点”即在重点区县建设市级物流园区节点或城乡配送中心。“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上述物流空间布局为总框架,完善市域物流设施网络,奠定融入全国、全球物流体系的物流设施网络基础,助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动我市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建设物流运营组织平台。主要是打造平台化的通道运营系统,推进全市口岸物流资源集约化整合,释放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优势,实现国际物流要素组织能力、现代化国际供应链智慧化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全市物流降本增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在国际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十四五”期间,主要通过推动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新标准等措施,建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推动建设中欧班列海外仓、集散分拨中心,强化中欧班列跨区域,尤其是成渝合作共建,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实施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推动引进专业航空物流企业,培育壮大全货机航空运输市场等,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促进经贸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依托物流枢纽和开放平台资源,促进通道沿线贸易协同发展、提升国际物流分拨能级,重点打造有效衔接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的贸易产业合作通道,以及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分拨运营基地等5大内陆国际物流分拨中心运营基地。另一方面,紧密衔接我市主导产业,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促进物流业与制造、商贸、金融、农业等产业融合,带动先进制造业集聚,支撑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集群。
口岸《规划》主要内容
全文共5个章节,主要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强化区域口岸协调联动。
拓展完善开放口岸体系。主要是在全市合理布局开放口岸和具有口岸功能的开放平台,打造“一枢纽、两中心、多节点”的开放口岸体系。“一枢纽”,即重点打造主城枢纽口岸,推动重庆航空、水运、铁路口岸及公路物流基地组团发展、抱团发展,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良好口岸生态。“两中心”,即以万州机场、万州港为引领的渝东北口岸发展中心,以黔江机场为支撑的渝东南口岸发展中心,进一步提升当地口岸开放发展水平;“多节点”,即重点在全市15个区县规划布局16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开放节点,满足各区县个性化、差异化开放需求,便利进出口企业就近清关。
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重点抓好改革创新、能力建设、效能提升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围绕跨境贸易全链条、全环节优化口岸通关模式。比如探索完善“离港确认”模式,实现通关物流并联操作;在有条件的港区推行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和出口货物“抵港直装”。二是围绕物流关键节点、关键环境提升通道集疏运能力。比如加快推进智慧长江物流工程,推广应用130米标准型船舶,进一步释放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动能;推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提升中欧班列(成渝)集聚辐射能力。三是围绕口岸服务重点领域、难点问题提升综合服务效能。比如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加强口岸收费管理,推动口岸经营单位、报关、货代、船公司等收费主体降低口岸收费标准;充分发挥口岸、报关、货代等行业协会作用,引导口岸相关行业规范秩序、优化服务。
强化区域口岸协调联动。主要是通过加强川渝地区口岸联动发展、加强与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提高口岸和通道协同发展水平,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一方面,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联动开放发展,优化两地口岸物流联动和进出口通关模式,持续壮大成渝地区口岸体量,做大做强川渝口岸群规模,便捷两省市众多外贸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与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通过建立机制化沟通交流平台,共同争取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口岸创新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重庆进出口货物在沿海沿边口岸通关作业中的困难和问题。
此外,“十四五”期间,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将继续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以网络化、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为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打通制约通道发展的“断点”“堵点”,畅通通道和枢纽“大循环”“微循环”,建设多式联运中心,深化物流降本增效,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高效运行体系,全面推动开放通道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晓云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