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物流信息网的“融”冰之旅 请资本擦亮你的眼睛
6月16日,在长沙举行的中国物流信息化大会上,一场激烈的争锋,一场从草根、从车货信息匹配实际运营中步步累积的干货经验分享,一场货运业物流信息网地网平台最接地气的讨论,面对“无车承运”咄咄逼人的互联网+思维,面对资本的强势切入,各地市物流信息网正以多年深耕市场的浑厚资源,以“龙头”之势, “后发制人”开始绝地反击!
现场视频
这场以“联接生态, 物流信息网的‘融’冰之旅”为主题的互动论坛精彩纷呈,提出了很多接地气的实用性思考。 在他们看来,纯互联网公司搞物流不管看起来多么时髦,但司机APP实际上早在7、8年前就已经出现,现在的模式不过是“新瓶装陈醋”。
他们建立多年的地网平台与信息部已是一个整体,在资本的强压下,他们直言不讳:整个产业包括物流园区、信息网、用户、司机、货主,五大要素都受到了冲击。但是跨界竞争者在冲击现有秩序时,并没有建立一个全新秩序。
他们认为:不能用资本掠夺的粗暴模式,而是要把现有资源利用起来,真正立足当下,从实际出发,才会有新模式产生。
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在营改增背景下,在中国国际化“一带一路”大环境下,地网平台所有行为都需要阳光化、透明化。这取决于各地市物流信息网的深度链合,打造自己的运力,打造包括物流金融在内的三维立体物流。
参加此次论坛互动的嘉宾(左到右):合肥维天运通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雷、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铁君、鞍山新资讯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长林、青岛物流信息平台董事长毕钧、黑龙江金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军、山东聊城市顺达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恒顺
嘉宾互动话题如下:
做了多年物流信息网,大家的社会价值表现在那里?
互联行业的信息网实际上发展非常早,早在BB机时代就通用了。这些已经运营了20多年的货运信息网,每一家网络在当地城市把当地的货运信息发出去,已占据当地70-90%的货运信息发布量。
信息网与货运信息公司合作,货运信息公司在北方叫货代,在南方叫黄牛,货代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正在为社会带来就业岗位、稳定社会经济等价值。如果说去“中间化”,难道真让那些货代们下岗、失去饭碗?车货是要匹配,但非要让社会上几百上千万的货代们,让他们没饭吃?
对技术的看法
对物流信息行业,技术早已不是瓶颈,真正要解决的还是市场模式问题。技术不是核心竞争力。每个平台都会采用自己最实用的技术,市场会作出最佳选择。
要进入这个行业,懂技术就要“变成”不懂技术,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司机用户感觉一样。
对资本的看法
资本对物流信息行业的影响很大,基本带着“打碎一个旧世界”的气势而来,但是否真有“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魄力?
所以资本请擦亮自己的眼睛,因为资本也是有费用的,有时间的费用。
来自互联网的创业者的浮躁,很想在短期内找到“通杀”模式,再嫁接上资本的翅膀,结果发现飞不起来。这个行业资本肯定会进来,而且在整个行业转型肯定会发挥一个非常大作用,这也确实是我们这些老兵需要调整思维的地方。但这是一个大坑,大部分资本将会为自己的轻率、狂妄、无知付出代价。
在互联网创业经验,其实中国拥有的经验,像淘宝、京东、美团、唯品会……都是to C(面向顾客),但物流行业是一种to B行为,不管面向那个环节,即使到最底层,司机购买环节,都是to B,即是专家购买型,理性的,天生是需要不断优化的,不是剁手党。这在很长时间蒙蔽了资本的眼睛。
面对趋势,你如何改变?
物流信息网要链合,线上线下,虚实并进。我们要结合现有运力,发展自己的运力,做到小于等于市场价去运输,因为我们的信息网与当地的货运站合作了十几年,他的货发出去车回不来这是个现实瓶颈问题。所以比如我青岛的货到了鞍山,运力就到了鞍山,鞍山那边的信息网会组织回青岛的货,把车移动回来。所以建立我们自己的运力,链合自己的网络,打造包括物流金融在内的三维立体物流,解决好回货问题、资金问题(有条件的可链合风投)才是真正解决问题。
多年市场深耕,各地市物流信息地网平台已经成为当地车货匹配必不可缺的重要力量,不仅有着极高的人气,平台本身也拥有较好的现金流。最重要的是,他们深谙市场规律,清楚货运物流市场的运行法则,也对司机的行为模式了然于胸。无论是互联网技术还是资本力量,要想达到更有效率的整合,也许更多的还是相互间、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多赢发展;不是夺饭碗,而是链条上的每一个人,能把饭碗端得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