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渤海物流:朝秦暮楚 一事无成

2006-04-30 09:42来源:《中经BP社》

  人说“女人的心,六月的云”,说的是女人善变,阴晴不定。上市公司也有说变就变的,比如渤海物流(000889)。渤海物流最初不叫渤海物流,而叫华联商城——秦皇岛华联商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而在2001年前,它的名字是秦皇岛华联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和前者相差了“控股”两个字。当然,公司现在正在着手股改,满腔热忱地为名字成功加“G”奋斗。

  主营业务“墙头草”

  和名字频繁变更密切相关的是渤海物流主营业务的频繁更迭。说起来,公司对时尚“敏锐的嗅觉”又能和女人娉美,和她们永不厌倦地追逐各季时装潮流类似,公司对主营业务的规划永远在“赶时髦”。

  顾名思义,华联商城(渤海物流前身)当时主要经营的是商业零售和批发业务。可是上市不足两年就赶上了“科网旋风”如火如荼,华联商城马上投资 1.06亿元收购新长江网络经济发展公司,从此开始以B2B电子商务和大型商品批发市场为主,在网络产业披挂上阵。先后投资4323.17万元扩建安徽省商品交易中心;投资4968.16万元建设中国商网联盟;投资3200万元建设吉林边贸网。

  不久,中国的物流业又以新兴事物的姿态异军突起、横扫千军。一时间,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制造行业等都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向物流业进军、跑马圈地。华联商城自然不输人后、迎头赶上,不仅把主业结构调整到物流领域,更为了突出新辟业务,干脆革命到底、旗帜鲜明地打出物流旗号——从此,一度以网络概念示人的华联商城改头换面,成为“渤海物流”。

  这其间,酒店业火过、房地产业牛过,渤海物流样样都不肯错过。所以,到了今天,身披一个“物流”外衣的公司,实际上是串行跨业,经营范围包罗万象。

  不消说,由此看来,渤海物流绝对是两市中少见的蝇营狗苟、不断进取的“好公司”,投资者收益应该颇丰才是。然而,公司的左冲右突并没有改变其每况愈下的经营业绩,2000年公司的每股收益尚有0.252元,01年下滑至0.22元,02年又大幅下降至0.128元,之后数年公司都处于亏损边缘, 03年每股收益8分钱,04年变成4分钱,到了05年,每股收益出现赤字,成为-0.27元。

  翻开05年度公司的财务报告。0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5.82亿元,比2004年度减少2800万元,利润总额的负数绝对值比前一报告期的正数还大。05年主营业务利润为8734.47万元,同比下降48.25%;05年净利润亏损7961.06万元,同比下降幅度竟然高达730.35%!不仅毛利率较高的主营业务商业地产收入同比下降二十多个百分点,利润同步下滑;公司其他业务利润也有所减少,而同期期间费用却大幅增加。
圈钱投资“跑马灯”

  再来看公司历年青睐的各项业务,烧钱不计其数,居然没有一个能够得以善终。

  先说公司的传统业务商业。公司于1997年10月30日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3.78元。刚刚在股市中圈钱过亿,第二年公司盈利就大幅下滑,净利润同此下降33.48%,每股收益更是从0.233元猛地坠落至0.086元,同比下滑63.09%;1999年商业主业利润下滑更甚。于是,公司认为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商业已全面进入微利时代,舍商业而网络。

  99年,公司收购新长江网络经济发展公司,发展电子商务。公司2000年报显示,刚刚开始的网络业务产生的利润竟占公司净利润总和的 77.76%,超过了商业的利润收入。这样的数据让人怀疑,而且公司当年现金流达到负1.26亿,存货增加1.85亿,经营性应收和应付项目分别增加了3 亿和2.76亿,说明公司财务负担很重。且不论网络业务的贡献是真是假,总之是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公司声称电子商务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网络的盈利能力不强,基于稳健考虑,公司调整了项目建设速度,把主业结构调整为房地产和物流领域。

  2001年报表显示,房地产业成为公司的新宠,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高达50.08%,并且占到了公司净利润的90%以上。2002年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2.84亿元,其中房地产收入为1.7亿元,占总收入的60.17%;商业收入为1.05亿元,只占总收入的 37.22%。

  然而,一直被视为暴利行业的房地产行业,到了公司这里,仍然是惨淡收场。房地产行业毛利率颇高,但05年公司安徽地区房地产仅实现净利润 64.51万元,同比减少2398.84万元;秦皇岛地区房地产亏损3049.13万元,同比减少净利润5373.61万元。两地房地产业盈利的急剧萎缩正是公司报告期净利润同比下滑730.25%的元凶。

  当然,像当初将巨资砸向网络一样,向房地产和物流业务的转型又给渤海物流的配股增发找到了借口。2000年,公司在资本市场上配股3.6亿资金,绝大部分用于物流业投资,并且将上海定为主战场,其余投资房地产建设。至此,公司的规模已是97年发行上市之初的4倍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刚刚结束的渤海物流股权分置改革交流会上,公司总经理刘宏言之凿凿:公司当年融巨资拟准备在上海开发的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已经停止。他说:“这主要是宏观政策变化对公司经营产生的影响。公司2002年拟配股募资建设上海青浦农产品贸易物流配送中心,但2003年7月中国证监会对公司配股申请做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之后白鹤万国想自筹资金启动项目未成,且上海市青浦区政府按国务院文件要求,取消了上海白鹤物流园开发区。因此,公司控股子公司上海白鹤万国现代综合物流有限公司与政府的用地协议被终止,在上海实施现代综合物流项目已经不可能。”也就是说,这项圈了投资者无数银子的项目早已夭折,项目不可能了,那么银子呢?


  公司名字以及主业的频繁改变至少说明公司管理层的经营思路并不稳定,如果不是混乱的话。新的经营模式如果投入不菲,收益凉薄甚至不赚反亏,那么这种探索就是失败的,并将成为公司的拖累,对广大投资者也绝对并非福音。渤海物流上市近十年,经营思路却仍然如“墙头草,随风倒”,投资分散、没有支柱产业,未来发展方向非常不明确,怎能让投资者放心?

  《领袖周刊》曾专门采访报道我国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一家默默无闻的中国企业——圣雅伦公司。公司一直致力于不为人看好的的产品——指甲刀的生产。虽然这种低端产品毛利率低,也没有任何概念和噱头,但是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专注,圣雅伦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专业市场的中坚力量。圣雅伦公司 2004年的收入为2,400万美元,按照目前年销售量增长30%以上预测,2007年公司收入将超过6,000万美元。

  这是一个启示:也许,对于投资而言,“鸡蛋不应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是,有道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一家公司而言,你只能专注于一个市场。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