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交通运输部举行成渝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专题新闻发布会

2024-05-17 18:09来源:交通运输部

5月17日上午,交通运输部举行成渝综合交通运输标准体系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成渝区域交通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相关情况。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主持发布会,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副司长柳成洋、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郝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共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孙文剑: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交通运输部的专题发布会,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对交通的关心、关注和支持。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强化区域标准化协同创新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我是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了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徐文强先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柳成洋副司长,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副主任郝祎先生,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洪波先生,共同与大家见面,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坚持“一盘棋”,唱好“双城记”,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2024年4月23日,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大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共享。交通运输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庆市、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从国家、行业、地方三个层面共同设计,以标准协同作为抓手,锚定一体化发展目标,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高效配置各种运输方式资源,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为便于社会各界更加详细的了解有关的情况,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回答大家关心的有关问题。


首先,有请交通运输部的徐文强司长为大家介绍《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有关情况。之后参与发布会的其他同志会回答记者朋友关心的有关问题,有请文强司长介绍总体情况。


徐文强: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四极”。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了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几年来,重庆市和四川省积极携手、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唱响唱好“双城记”,特别是把交通一体化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区域合作进入了聚力推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交通运输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重庆市和四川省,共同发布《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目的是构建“1+3+N”的区域标准化协同体系,以标准提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说,就是通过建立部省联动、区域协同的高效能标准化工作机制,聚焦基础设施、运输服务、协同管理三方面高品质交通标准需求,加快制定一批特色鲜明、科学适用的高水平标准,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这次《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双核引领、优势互补,强化双城联动,以标准协同促进发展趋同。二是系统布局、一体衔接,统筹推进重点标准制定,强化标准实施应用。三是创新驱动、急用先行,充分发挥标准在关键和新兴领域的引领作用,加快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绿色低碳等标准研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四是协同推进、动态完善,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各方参与,并根据需求适时进行调整优化,以标准建设助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标准体系突出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行管理协同联动3方面的需求,共布局了50项重点标准,包括两地要联合立项、共同制定、协同发布的区域性地方标准28项;鼓励先行先试、强化实施应用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项。


标准体系建设将分为两步走。第一步:到2027年,基本建立起推动成渝地区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第二步:到2035年,通过持续完善和优化,构建起更加系统全面、先进适用、开放兼容的标准体系。


我先介绍这些内容。谢谢。


答记者问


央视记者:我们了解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要建立国家统筹的区域标准化工作机制,把区域发展标准需求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我们的标准在支持区域战略发展实施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区域标准化的工作进展如何?


柳成洋:感谢您对标准化工作的关注。标准是促进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软联通作用。特别是,推进区域协同标准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壁垒、支撑政策协同,推动区域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高度重视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将区域协同标准需求纳入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区域内标准化发展规划、技术规则相互协同。


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印发《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标准化工作指南》。指导京津冀三地市场监管部门出台区域协同标准化实施方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标准化工作纳入“三省一市”政府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实施意见。指导广东省与香港、澳门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大湾区标准发展指南,开展“湾区标准”创新实践。


二是健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我们已推动5个区域建立标准化协同机制,形成了以首都标准化委员会为平台,央地协力、部门协作的京津冀区域协同标准化格局;成立了长三角“三省一市”标准化建设工作组,推进建立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沿黄9省区标准化协作机制;推动签署粤港澳大湾区共同促进标准发展合作备忘录等。川渝地区目前也正在不断加强区域标准化工作协同联动。


三是发挥研究机构智库作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 委)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加强大湾区政策、规则、标准研究。支持成立“重庆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标准化研究中心”,开展区域生态文明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研究。同时,积极发挥相关标准化研究机构作用,支撑区域协同标准制修订工作。


四是强化区域协同标准供给。截至目前,京津冀发布区域协同地方标准86项,涉及交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长三角在数字政府、交通等领域制定区域协同地方标准36 项。粤港澳大湾区公布183 项“湾区标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围绕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等领域,发布9项区域协同地方标准。


此次,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与重庆、四川两地政府共同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标准体系建设,是推进区域标准化工作创新发展的新的有益探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合作,打造综合交通运输领域区域标准化协作更多成果,更好发挥标准化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交通强国贡献标准化力量。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不断强化标准体系顶层设计,以高标准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文强:感谢您对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的关注。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特别是“十四五”以来,立足推动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发展,不断强化标准顶层设计,相继制定了综合交通运输、智慧物流、安全应急、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标准,系统化、成体系的推进标准有效供给。截至去年底,交通运输现行有效国家标准908项,行业标准3145项,地方标准2405项,交通行业各项工作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下了坚实的标准基础。


一是支撑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制定发布一系列综合交通运输标准,支撑了全国25个枢纽城市和超过300个货运枢纽项目建设,促进了大宗货物和集装箱“公转铁”“公转水”中长距离运输,以及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动交通装备升级。以数字化、绿色化为重点,制定实施基于NFC的集装箱电子箱封、寄递无人车等标准,促进多式联运装备、载运工具和新型装备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强化“互联网+政府服务”,通过制定道路运输、水路运输、海事执法等电子证照标准,累计支撑发放电子证照1500多万张,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四是助力智慧交通发展。发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起重机远程操控作业等技术标准,有力促进了青岛前湾、上海洋山等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自动化码头建设。


五是筑牢交通安全底线。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系列强制性标准,在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应用里程超过了535万公里,通过“交通语言”设置的标准化,引导和规范道路使用者有秩序地使用道路,提高了路网整体运行效率,保障了公众安全、有序出行。


六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通过优化营运车辆、营运船舶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发布实施相关新能源汽车应用标准,为交通运输企业选择高能效、低排放车辆和船舶提供指导,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总台央广记者:请问此次联合发布的标准体系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推动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方面重点部署了哪些内容?


徐文强:感谢您的提问。《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聚焦交通运输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眼于推动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合作,是促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共建的创新实践。为推动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我们通过标准体系部署了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以标准提高综合交通网建设质量。加快山区高速公路改扩建标准制定,支撑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完善山区水上旅游航道建设标准,挖掘精品航线与旅游资源叠加效应,助推交旅融合发展。完善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设计标准,服务长江上游港口高质量建设。


二是以标准提升出行服务品质。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规范等标准制定,助推两地高速公路运营服务一体化进程,助力打造高速公路巴蜀文化走廊。加强毗邻地区公交服务等标准供给,连起群众出行路,推动“双城”生活享受“同城”便利。


三是以标准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集装器具循环共用等标准制定,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快冷链、危货等电子运单标准制定,支撑建立运输数据“一张网”。推进货物水水中转作业等标准制定,强化双城物流协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四是以标准打造协同治理样板。以标准支撑拓展交通协同执法的深度、广度和精度。加快多式联运信息共享交换等标准制定,强化数智赋能推动实现跨区域交通数据互联互通。推动两地水上应急救援协同标准制定,助力成渝共建应急联动响应网络。


五是以标准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应用的发展,研究高速公路智能化、内河码头自动化等标准,统一汽车充换电设施和加氢设施运营服务标准,服务智慧公路、智慧港口建设,推动交能融合,鼓励发展无人驾驶和低空经济,显著提升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加快重点标准供给,适时动态优化调整完善标准体系内容,不断增强标准创新活力。


中国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是重庆、四川两地交通强国试点的共性任务。按照国家区域标准化建设要求,两地具备哪些良好的标准化合作基础?在推动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方面有哪些助力?


郝祎:感谢您的提问。围绕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我们与四川携手,积极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区域标准化先行先试,具备良好的标准化合作基础:


一是战略定向提供了政策基础。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与四川开展了大量紧密合作,为两地交通领域标准化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是机制创新提供了协同基础。两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成立了交通互联互通专项工作组,签订交通建设、运输服务等“1+8”框架合作协议,将标准协同作为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明确区域标准化建设任务。


三是标准供给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以成渝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整合两地交通运输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优势资源,共同制定发布了一批区域性地方标准,交通行业发布数量居成渝地区首位。


两地以标准为引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落地实施了一系列智慧、绿色重大项目,在运行管理协同联动方面开展了重点工作试点示范,积极助力成渝交通一体化走深走实,有力推动了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陆上,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容改造加快推进,在建和已建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水上,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全面提速,两地交通基础设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二是出行服务便捷高效。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都市圈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实现了“一卡通”“一码通”,两地300多个汽车客运站、1123条线路实现联网售票。


三是协同治理精准精细。“川渝通办”实现线下“异地可办”、线上“全程网办”,“跨省通办”从“能办”向“好办”转变。老百姓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期盼一步步成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以《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为引领,进一步深化两地标准化协作机制,强化创新成果标准转化,一体推动标准实施应用,为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标准动能。


海报新闻记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也是今年“两会”热议话题。据了解,成渝首部区域地方标准就是《智慧高速公路》,请问此项标准实施以来的效果如何?此次标准体系的发布,能够对加快形成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产生怎样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胡洪波:谢谢您的提问。交通运输行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领域,我们着力探索以应用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构建“早期验证—融合试验—综合推广”的场景应用创新体系,以标准引领带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牵引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提升,行业发展降本提质增效。


我们与重庆开展区域标准化合作之初,就把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标准创新作为着力点,围绕成渝智慧高速“是什么”“建什么”“怎么建”以及“怎么用”,共同发布了《智慧高速公路》系列区域性地方标准,也是成渝地区联合制定发布的首个区域性地方标准。


标准发布以来,已经在成都绕城高速、四川成宜高速、重庆石渝高速、渝湘高速等路段进行了实际应用,支撑两地建成智慧高速2000余公里。以成宜高速为例,全线157公里实现对车辆运行情况、路面状况、天气情况、突发事件等的全天候监测和自动预警,一方面帮助管理人员全天候准确掌握路网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驾乘人员及时掌握全路段运行情况,引导安全驾驶、合理规划路线。下一步,标准还将在成渝高速扩容改造等项目上进行扩展应用,打造成渝智慧高速主通道。


《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充分考虑了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化技术在运输服务中的重点应用需求,将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一是促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加快智慧公路、智慧港口、交能融合等领域标准供给与实施。二是提升运输服务质量效能,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态势,强化车路协同等标准制修订,促进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发展。三是数智赋能交通高效治理,通过协同制定实施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标准,为川渝两地交通协同治理提供支撑。


我们将继续与重庆携手共进,加快以上方面标准的研制,将新技术、新模式融入区域标准建设,推动成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加智能、便捷、高效。


中国交通报记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是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发展最大的期盼。请问《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建设,在服务社会民生方面有哪些重点考虑?


郝祎:谢谢,您所关注的也是我们所期盼的。让成渝地区民众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迈进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在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思考服务的“软联通”,把标准协同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品质作为落实《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的首要任务。


一是以标准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品质。重庆、四川两地高速公路运营的服务区有258对,停车区74对,每年服务驾乘人员超5.3亿人次,通过统一两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设施配置、标志标识等标准,满足两地交通运输服务均衡、同频发展的需求,增强“一家人”的认同感。同时,强化服务区信息发布和引导服务,改善高峰时段出行群众停车难、充电难、就餐难、如厕难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区域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品质。


二是以标准提升省际公交运营服务能力。目前,重庆11个区县与四川6个市之间已经开行城际公交线路22条,日均班次550班,日均客流1.1万人次,周边群众跨省出行便捷度显著提升。例如,重庆市双江镇到四川省磨溪镇距离仅10余公里,原来出行需要多次辗转换乘,川渝1路开通后实现了两镇公交直达,群众在家门口抬脚就能坐上跨省公交。下一步,我们将加快运营服务标准研究,提升线路覆盖、优化站点设置、加密发车班次、加强信息服务、丰富支付模式,让群众真切感受到车站离得近、车辆来得快、出行更便捷。


三是以标准提升涉企服务协同有序水平。随着川渝一体化发展,省际客运包车业务爆发式增长,仅2023年,川渝两地包车承接业务就超过47万趟次,包车客运标志牌的办理量也随之大幅上升。为此,我们加快省际包车客运电子标志牌规范标准制定,推动实现运输企业线上申请、即办即用,极大简化审核查验流程,降低道路客运经营者负担,提升车辆调度效率。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协同区域执法标准、强化执法信息共享等措施,进一步净化两地运输市场,有效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群众出行安全。


红星新闻记者:为了更好地推动《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建设,未来两地计划推动哪些区域标准合作机制改革创新?


胡洪波:感谢您的提问。在成渝标准协同中交通运输发挥了先行作用,目前川渝两地标准化和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已经初步形成了“两地四方”的标准化合作路径。对于下一步合作,我们考虑从4个方面推进:


一是完善区域标准化工作协调机制。在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指导下,两地共同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标准一体化建设框架协议》,成立成渝交通运输标准一体化领导小组,协同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区域标准化重大改革创新,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区域交通标准一体化年度会议制度,部署年度重点工作。


二是出台《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实施方案。两省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制定落实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的实施方案,结合需求紧急性、技术成熟度等实际情况,分年度有序推进标准制修订工作,确保按期完成各项标准建设任务。同时,根据两地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结合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最新实践,适时提出标准体系动态优化调整建议,保持标准体系建设更具活力。


三是加强创新技术协作机制。统筹两地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力量,设立成渝区域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工作组,采取“一标一组”方式,全程跟踪标准的预研、编制、审查等各环节,对标准编制进行专业指导和技术把关,既要“编得好”,又要“用得上”,还要“推得开”,以高质量标准引领区域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标准实施应用。从“宣贯落”入手做好标准化“后半篇文章”。共同开展标准宣贯,鼓励、引导交通运输相关单位积极实施区域性地方标准,以标准“软联通”支撑成渝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标准应用“回头看”,定期组织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不断提升标准的实施效能。积极探索区域标准化试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打造标准实施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为交通标准化发展贡献“成渝智慧”。


凤凰卫视记者:《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是面向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顶层设计,我们注意到,其中既包括了成渝区域地方标准,还有一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如何做好区域性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协同?


徐文强:强化标准协同,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交通运输行业一以贯之的重要任务。早在2015年,交通运输部就指导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了高速公路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标准,支撑了跨省市高速公路网数据交换,保障了交通协调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协同应急处置。交通运输区域标准化建设,在重大区域战略实施中的先导作用日益突出;标准的互联互通,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更好服务区域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协调互补,衔接配套,构建协调统一的标准体系。要把握好不同类型标准的定位,促进标准“上下贯通”,坚持国家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行业标准贯全局,地方标准重特色。在《成渝综合交通标准体系》出台过程中,我们进一步贯彻了这一理念。


一方面,强化服务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应用。具有基础共性特点的,特别是关系到多种运输方式协调衔接的综合运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都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标准,比如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旅客联运服务等。制定实施这方面的标准,可以有力支撑“一单制”“一箱制”“一票制”发展,有效促进社会物流的降本提质增效。在这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通过积极吸收区域协同的先行先试经验,提升了标准的适用性。这一做法,今后将延续下去。


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区域地方标准化工作的积极性。区域性地方标准是经协调一致,在区域范围内使用的标准。区域性地方标准建设,需要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符合当地实际,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针对四川、重庆两地地势起伏、水网密集等环境特点,我们纳入了山区大断面隧道、大水位差直立式码头设计等区域性地方标准需求,形成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有效补充。在区域性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有的技术内容直接进行引用,确保标准协调一致。现在看,这项工作已取得了很好效果。下一步,将继续坚持。谢谢。


责任编辑:晓芸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联系与咨询

  • 咨询内容: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手机号:
  •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