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碴加工再利用、小巷公交创品牌……山城交通坚定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三五”以来,重庆交通运输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动绿色交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助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着力开展节能环保运输装备、运输结构调整、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交优先发展等工作。
着力运输装备升级和运输结构调整
“十三五”期,重庆全面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中心城区出租车、公交车实现CNG全覆盖,全市累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6158辆、新能源出租车256辆、纯电动网约车7854辆;建成巴南麻柳长江中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建成LNG燃料动力示范船2艘、电动船舶110艘,累计拆解淘汰老旧运输船舶252艘;配合环保、公安等部门开展柴油车淘汰治理,累计依法注销7.1万辆营运柴油货车道路运输证;建立完善汽车排放检验和维护(I/M)制度,建立M(尾气治理维护)站263家。
同时,重庆交通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强化铁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切实提高运输组织水平,促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2020年底,重庆市铁路和水路货物周转量之和达到2467亿吨公里,占比达到70%,已成为对外运输重要方式。此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重庆铁水联运到发量达到2038万吨,占港口货运吞吐量比重达到12%,集装箱水水中转箱量完成15.7万标箱,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达到13%。
目前,重庆第一批渝新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命名,第二批果园港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铁水联运示范工程准备迎接国家相关部委验收,第三批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南向通道)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正加快建设。
积极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
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充电桩400个、隧道LED照明覆盖率100%;具备岸电供应能力泊位达到203个,靠港船舶累计接电1.06万艘次,用电量达到629万度……近年来,重庆交通积极探索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重庆市南川区渝湘复线高速水江隧道出口施工点附近,有一排灰绿色的钢结构厂房矗立在两座山体之间,厂房因地势而建,远远望去,同周边的山色融为一体。这就是中铁四局巴彭路5标砂石料加工场,通过弃碴集中加工再利用,巧妙解决因弃渣放置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甚至垮塌滑坡等问题。该加工场通过安装大功率吸尘器和选粉机,将机制砂的石粉含量控制在10%以内,彻底解决了传统湿法工艺普遍存在的机制砂含泥量、粉尘量超标和级配不良等问题,在保证机制砂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洞碴综合利用率高达95%以上。
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少对项目周边环境的影响,该加工场加工区采用全封闭厂房、全封闭式皮带机,设置自动水幕喷淋和雾化空气炮喷淋综合除尘系统,加装PM2.5实时监测装置,对关键部位进行隔音降噪等措施,保证了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项目的有序推进,也为重庆地区砂石料加工行业树立了环保典范。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为解决重庆中心城区“背街小巷”群众的公交出行问题,结合山地城市复杂地形环境,2020年6月重庆对公交车型和运营方式进行创新突破,在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行的次支道路上,探索投入小型纯电动公交车,打造出“小巷公交”服务品牌。
“小巷公交”的开通,弥补了常规公交车型无法通达狭窄、陡坡、急弯道路的短板,扩大了公交线网覆盖范围,丰富了城市公共交通形式,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多层次发展。其“点到点、门到门”的开行特点,有效缩短了城市次支道路居民聚集区与周边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生活配套设施的时空距离,让市民出行更便捷、更舒适。市民可通过“小巷公交”与城市公交线路网及轨道交通网络进行无缝衔接,实现“出门乘公交、换乘通全城”,有效解决次支道路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截至2020年底,重庆中心城区已在南岸区、渝中区、北碚区、两江新区等区域试点开行6条小巷公交,投入运力27台,日均服务6700人次,得到群众高度认可。
2021年7月30日,交通运输部正式授予重庆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在示范创建期间,重庆中心城区常规公交线路总长增长到9916公里,日均客流量达到483万人次,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29公里,日均载客量达到285万人次;公交优先道建成161公里,基本实现了对中心城区最为拥堵道路的覆盖;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
“十四五”期,重庆市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重大工程为依托,建立完善交通绿色发展体系,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重庆交通强国试点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品质交通的需求。(来源:重庆市交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