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临界值研究:超大城市的路网承受力较特大城市和大 中型城市更强
2020年一季度,国内新冠疫情经历了爆发、有效控制、稳步复工复产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国内主要城市交通流量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缓步回升的阶段。数据见证历史,这是近年来最特殊的一次“交通分析报告”,也是研究城市交通治理的契机。
高德交通大数据团队的研究认为,城市交通拥堵与流量符合以下规律:在交通流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拥堵随流量上升而快速加剧;当流量接近或达到饱和时,微小的事件也会让交通系统快速恶化,面临崩溃。
根据每个城市的交通特性曲线,研究团队测算了城市整体进入缓行状态的流量临界值。流量临界值越低,意味着畅通状态下城市能承载的相对车流量越少,城市路网的承受力越弱。
研究发现,超大城市中,重庆路网的承受力最弱,当早高峰流量达到82.70%时,城市将进入缓行状态。广州路网承受力最强,早高峰流量达92.53%时,城市才进入缓行状态。
南京和济南的路网承受力分别在特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中最弱。其中,当济南的早高峰流量达到69.46%时,城市就进入缓行状态。总体来看,超大城市的路网承受力较特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更强。
超大城市中,重庆的节点承受力相对较弱、天津最强
当流量超过一定程度后,城市将呈现出明显的节点拥堵特征,道路拥堵里程比超过1%。据此,报告测算了每个城市出现节点拥堵的流量临界值。流量临界值越低,意味着较少的流量就会使城市关键节点拥堵,城市节点的承受力越弱。
报告显示,超大城市中,重庆的节点承受力最弱,当早高峰流量达到57.49%时,城市1%的道路就会出现拥堵或严重拥堵。天津节点承受力最强,早高峰流量达77.46%时,城市才呈现明显节点拥堵。南京和哈尔滨的节点承受力分别在特大城市和大、中型城市中最弱。其中,当哈尔滨的早高峰流量达到61.17%时,城市关键节点就会进入拥堵状态。
此外,城市路网缓行和节点拥堵的临界流量并不一致,甚至有较大差别。按路网缓行流量临界值(路网承受力)和节点拥堵流量临界值(节点承受力),因此对城市进行了分类。
从城市人口来看,早高峰高韧性(路网承受力、节点承受力双高)城市中,大多数为Ⅱ型大城市。Ⅰ型大城市数量次之,上榜的南宁、厦门、苏州、昆明、宁波的早高峰均呈现高韧性,表明这些城市抵御拥堵的能力更强。
其中,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各有1城市上榜,分别为广州和石家庄,在早高峰均呈现出较高交通韧性。然而,广州由于人口热力核心区内,存在大量过境流量,城市日常的流量往往很容易达到临界值以上,城市仍旧容易进入缓行甚至拥堵状态。
长春早高峰受雪天影响最严重 济南受雨天影响最严重
在异常天气发生时,即使与平日流量相同,路网也会呈现更拥堵的状态。
承受力越高的城市,异常天气发生时,城市拥堵变化越小;相反的,承受力越低的城市,异常天气发生时,城市拥堵加剧越显著。报告显示,长春的早高峰受雪天影响最严重的,拥堵程度较平日加剧67.76%,雪天早高峰交通最脆弱;此外,太原、哈尔滨、沈阳、北京早高峰的交通状态也受雪天影响严重。
济南的早高峰受雨天影响最严重的,拥堵程度较平日加剧48.96%,雨天早高峰交通最脆弱;此外,西安、上海、北京、徐州早高峰的交通状态也受雨天影响严重。
据悉,2020年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是由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戴姆勒可持续交通联合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等单位共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