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客运网络“宽”沁州
提到沁县的交通,人们往往津津乐道,208国道与太焦铁路纵贯南北,南沁线、沁沁铁路横跨东西。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县内老百姓出行来说却并非优势。近年,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实施,才让广大群众真正体验到了交通的便利。
路通车通
家住待贤的张贵发老汉一早进城为儿子备办结婚家具,结果市场还未开门。“俺6点多在家门口就坐上了班车,现在进城很方便,一天能打两个来回。”攀谈间他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公交车,老百姓再也不为出门犯愁了。”张老汉的感受在县道路运输管理所所长张晓宏那里得到了确切的印证。近年,沁县城乡客运实现了一体化,按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开通了城乡客运班车,有效地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2006年以来,建招呼站牌180个,候车亭40个,开通县城至杨安、故县镇、南涅水、新店客运线路4条,每条线2辆车。2007年3月又增加了县城至册村和次村两条线路,车辆增加到17辆,初步形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客运网络。这些线路在设计规划中尽量形成循环,最大限度地实现“路通车通”。
便民惠民
农村客运网络方便了城乡交往,农民得到了“实惠”。以前,很多边远山村交通闭塞,农民出行非常不便,农民到县城会遭遇“无车”或“有车坐不起”的尴尬,自从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以来,这一局面已被彻底的改变。家住南涅水村的王某对记者说:“俺村坐城乡公交的人越来越多,以前进趟城来回得花十几块,现在只用六块,既便宜又方便。”此外,有关部门对客运车辆落实了客运附加、运管费、养路费减半等优惠政策,全面实行了客运保险,确保广大乘客的出行安全,不仅有效调动了公司、车主的积极性,而且做到了城乡公交改革的稳步推进。在规范秩序、保障运营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竞赛,有的推出优惠卡,有的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乘车服务,涌现出许多感人的故事。一位乘客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他乘公交到松村办事,下车时把衣服落在了车上,兜里还装着500元钱,令他感动的是次日司乘人员把衣服原封不动地交到了他的手里。
轻管重理
城乡客运网络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了把这项惠民工程办好,县委县政府领导深入调查了解民意,根据沁县实际制定方案。县交通局、运管所组织力量,实地规划线路,积极寻找合作企业。2006年8月,通过招标,长运公司中标,当月购回8辆客车,在4条线路上率先投入营运,今年又根据群众要求开通两条线路,新增班车9辆,基本满足了农村客源市场需求。为了保障良好的营运秩序,交通管理部门着实抓了三招棋:一是加强监管,保障民利。他们坚持每月乘一天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绝不允许有坑民害民的事情发生。二是展开竞赛,强化服务。运管部门组织开展文明竞赛,制作了流动红旗,积极地实施奖惩。三是政策到位,理顺市场。出台规范城乡公共交通秩序的有关规定,对非法营运、私自载客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创造了安全有序规范的客运环境,为群众铺平了发展富裕的康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