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湖北]浅谈夷陵区的校车规范和发展

2007-07-03 11:17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宜昌市夷陵区道路运输管理所 张军

    “校车”是指中小学校及幼儿园用于接送师生上学、放学所用的专用车辆,它既是学校的公务用车,也是学校用于接送学生上学和放学的车辆。本文所说的“校车”,单指学校专门用于接送学生上学和放学的客车。

    一、校车的渊源
    校车是紧随规模教育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时期,社会经济落后,受教育的人口比例很低,校车根本无法存在。所以,校车应该起源于近代,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产物。
在夷陵区校车起源于何时何地,最初以何种形式存在,笔者无法考证,但校车与接送职工上下班的车辆相比,只是习惯叫法不同,本质上的区别不大。它既可以是学校拥有产权,也可以是社会化经营;它既可以是福利性乘坐,也可以是一次性或分趟次买票;它既可以专门接送学生,也可以是社会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校车存在的目的,就是用专门客车为特定的学生群体提供出行便利,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学习或办事效率。
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与人类生存繁衍息息相关,任何一位学生的出行安全,都涉及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对学校而言,校车功能单一,但对社会而言,校车的牵涉面和影响程度极广。所以,校车的规范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只有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参与,才能妥善解决校车问题,确保学生的出行安全,消除老百姓的心中余虑,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二、校车的现状
    夷陵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水岭,处在秦巴山脉,东边丘陵西边山区,是宜昌市的一个区,实行的是县级管理体制,下辖12乡镇,版图面积3400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底,共有学校92所,在校学生高达65000人,(其中:幼儿园50余所,学生8000多人;小学60余所,学生28500多人;初中22所,学生近20000人;高(职)中5所,学生8500人;所有驻夷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均未统计在内)。大部分学校分布在中心城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92所学校中没有注册一台规范化的“校车”。
面对学生出行时间集中、正规客运车辆专业运力不足、运行时间和线路不佳、校车接送指望不上等客观实际,夷陵区学生的接送方式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幼儿园学生的接送,以学校自有车辆和租赁的社会车辆为主,以家长接送为辅;小学生的接送,则以家长接送为主,以学生乘坐社会车辆为辅;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寄宿,上学和放假主要靠搭乘社会车辆,家长日常接送的频率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家长接送,大都集中到了重大的节假日和学生的寒暑假。
基于多种原因,夷陵区目前没有专门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学生接送大都依赖于社会车辆,致使不少非营运的社会车辆,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从事接送学生的营运活动,把学生接送利益化,导致安全隐患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少数公职人员,视政策法纪为儿戏,置社会影响于脑后,用公务车辆接送学生,潜在着安全隐患。

    三、校车发展的瓶颈
    任何产业的规范和发展都涉及到诸多因素,校车产业也不例外,只有当一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后,才能管理规范,发展有序。制约夷陵区校车产业规范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因素:夷陵区属于山区县,道路等级提升受到地理条件的局限,通行能力差,网络化程度低,安全隐患多,加上学生居住分散,学校的分布的科学化合理化程度欠佳等诸多因素,客观上制约了校车的规范和发展。

    (二)财力因素:大部分学校财力有限,买不起校车,也养不起校车,只好用自有车辆或租赁的社会车辆充当校车。而这些车辆往往证照不全,保险不到位,技术状况差,超员现象普遍,安全隐患突出。尤其是幼儿园接送学生的时候,看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被人挨人的挤在以赢利为宗旨的“校车”里,他们的安全实在是令人担忧。       

    (三)人为因素:实行寄宿制的学校,每到学生出行的时候,在无法提供校车的情况下,只得从主管上重视学生出行的安全工作,从形式上敷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行动上则寄希望于学生走出校门就万事大吉,漠视学生的出行乘车安全。

    (四)社会因素:非法营运现象普遍,严重冲击校车产业的规范和发展。遇到学校放假,学生如潮,那些受经济利益驱动非法营运的“黑的”和“摩的”,就趋之若鹜的涌向学校,与接送学生的正规客运车辆、私家车、公务车形成车潮,造成拥堵,事故频频。近年来,夷陵区因学生搭乘社会车辆出现的交通事故不少,伤亡学生大有人在。

    (五)执法因素: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少人打着构建和谐社会的旗号从事非法营运,遇到相关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时候,就以要生存为借口,耍无赖、托关系、说人情,逃脱应有的处罚。久而久之,打击非法营运,就面临“取证难”、“扣车难”、“处罚难”、“执行难”等多重难关,保护合法经营则往往难于付诸实践。

    四、现有的治理措施
    一直以来,夷陵区政府高度重视校车问题,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对待校车问题,认真研究校车问题,把校车的规范和发展,始终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和行业监管,在实践中探索出一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措施,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在通过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的同时,按照自己的职责,结合当前的实际,围绕校车的安全,做了不少工作。区教育部门加大了安全教育力度,向学生宣传交通安全常识,要求学生出行不坐“三无”车辆。区公安交警部门,一是认真做好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二是在学生出入集中的校门口,设置“交警护学岗”,遇到学生放假就到岗疏散拥堵车辆,维护交通秩序。区交通运管部门,一是优化了公汽运行线路,加大了公汽开行密度,改革了公汽运营时间;二是督导各正规客运公司和所在地的学校签订学生接送合同,对集中上学和放假的学生实行降低票价、按时接送和跟踪服务;三是延长客运线路里程,以二级网络形式鼓励发展农村客运;四是开展相关职能部门相互联动的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客运。

    上述措施虽然行之有效,却仍然停留在“治标”阶段,没有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这些措施是各个部门“杞人忧天”后的“单独行动”,不是社会全方位力量形成的多管齐下。所以,一定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公众安全素质,改善投资和经营环境,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民间资本,形成全员上阵、齐抓共管、大员办校车的和谐局面。

    五、规范和发展校车的设想
    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就座落在夷陵区,这里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在这里规范和发展校车,机遇和挑战并存,利益和困难同在。针对夷陵区的道路现状和学生出行情况,笔者认为,应该突出抓好以下几个“优”字,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催生规范化校车面世,促进校车产业的规范和发展。

    一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学生出行难问题的根本,也是带动校车产业规范和发展的原动力。
夷陵区主城区紧邻宜昌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近3平方公里,拥有有公共汽车76台,座位2227个,开行线路7条,通车里程130公里;出租车180台,座位900个,公共交通没实现融合。除小溪塔街办属夷陵区主城区外,其他乡镇均没有公共交通,人们出行主要靠班线车、私家车和社会车辆。所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前提,就是打破夷陵区目前“似区非区、似县非县”的格局,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和公交企业重组兼并等措施,加快夷陵区和宜昌市中心城区的融合,借此推行客运网络多级化,促进公共交通、校车产业和道路旅客运输的长足发展。

    一级网络是县城区至乡镇政府所在地,一级网络客运车辆由班线客运和公交客运共同承担,实行定线经营,滚动发班,尽可能对有条件的线路实行公共交通,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科学规定运营时间,对学生实行优价通票制;

    二级网络是乡镇所在地至周边的行政村或者自然村,二级网络客运车辆由适合农村道路安全行驶的小型客车承担,统一车型、统一车色,公布叫车电话,实行“一车多线、一线多车”的营运模式,采取“不定班、不定时、不进城”的公司化运作;通过沿途客运场站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利用,鼓励乘客换乘,解决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集中服务和分散服务、连续服务和间断服务之间的矛盾。实现班线客运、公交客运、农村客运和校车产业的良性渗透。

    二是优惠校车产业政策。

    截至目前,夷陵区校车产业虽然商机无限,却没有注册一台严格意义上的校车,更谈不上规范的校车产业。在客运交通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校车产业必须有利可图,才能实现规范和发展。所以,政府牵头出台优惠政策,是校车产业规范和发展的前提,完全可以在政策法规许可的基础上,从税收、规费、通行、牌证、票价、燃油等多方面,为校车大开绿灯,采取先规范后发展的工作思路,通过社会调研和成功试点后,全区铺开。规范校车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以提倡财政对学校给予适当补助,由学校单独购车,或者合伙购车,在一个学校或多所学校专营学生接送;也可以引进有实力的汽车租赁公司,对各个学校实行租赁经营,以学生接送为主,以补充社会运力为辅;还可以沿袭现有做法,鼓励各个学校与有资质的客运公司签订学生接送合同,采用社会运营为主,定时接送学生的经营制度,既可以解决校车的规范问题,也可以直接推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直接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

    三是优化校车运营方案。

    已经确定的校车和参营的社会客运车辆,必须根据学校的分布和学生的出行规律,科学安排营运路线、运行时间、班次密度和运力分布;学校要根据学生出行的方向和运量,科学预测,提前申请校车运力,并在区教育部门的统一调整下,对出行的学生流实行有效的错峰;学校有条件的,要尽量实行寄宿,适当减少跑读生数量,并同跑读生家长签订安全接送合同,确保跑读生的出行安全。
四是大力倡导优质服务。

    全面加强安全教育,鼓励文明乘坐和优质服务,是校车生存的根本,也是校车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倡导优质文明服务的具体措施有:

    (一)教育司乘人员安全驾驶,规范服务,礼貌待客,为学生乘坐提供文明和谐的车厢;
    (二)教育学生排队上车,举止文明,不坐“三无”车辆,自觉抵制非法营运;
    (三)统一规范校车牌证,确保校车优先通行,并适时统一车身颜色,方便学生辨认,方便行业管理;
    (四)对学生一律实行IC卡乘车,票价惠减;
    (五)加强宣传报道,抵制歪风,弘扬正气;
    (六)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职能下移,人员下沉,对校车的管理实施跟踪服务,确保安全、规范、优质、有序。

    五是严格实施优胜劣汰。
    (一)严把车辆和司乘人员准入关,把司乘人员接送学生的服务优劣,纳入对所在公司的安全生产状况级别考核评定,对考核确有问题的,要依法从重处理,直至吊销经营许可证;

    (二)严把车辆技术状况关,严格校车门检、场检、自检和年检,加强校车维护和保养,确保校车技术状况良好;
 
    (三)加大道路等级提升投入,实行校车通行道路安全包保制度、隐患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校车通行道路一旦出现和可能出现安全隐患,校车司乘人员和所在的公司,要迅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校车行车安全;

    (四)严厉打击非法客运和串线营运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合法经营,确保校车正常营运和学生出行便利。
总之,规范和发展校车产业,是按照温家宝总理“公平教育”指示精神,对交通部“三个服务”的实践和创新,它重要却很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靠我们共同努力,校车产业才能规范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责任编辑:兰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