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条路与120家企业
本报沂水讯 在高桥镇大瓮山村仅仅2公里的公路两侧,拥有120家村民自办的板材加工厂、胶合板厂,年产板材30万方,产值达2.7亿元。6月6日,镟皮厂厂长刘治太指着正在晾晒的镟皮说:“现在厂里每天纯收入600余元,多亏修通了柏油路,才能让企业在微利时代站稳了脚跟。”农民群众高兴地说,是村村通使他们迈向了富裕之路。
大瓮山村全村500余户,1700口人,是沂蒙山区一个普通的村庄。在2004年修建村村通柏油路前,信息闭塞、落后,青年人外出打工挣钱是家庭唯一的资金来源。行路难严重制约了大瓮山村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村民刘维刚回忆说,以前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烘烤烟叶需要用煤,通村公路没修通时,经常看见村民借助牛马驮载、肩挑背扛把煤运到家里,一天只能一个来回,仅能运送100斤左右,但每户人家一天就能烧完二三十斤。因为山高路远,村民常带着一顿午餐出山挑煤。
回顾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变化,村民们感慨万千。几年前,“那时农村道路条件非常差,都是一些泥石路,晴通雨阻,坡陡弯多。只要一下雨,道路就不畅通。晴天出去时,却是一路灰尘,就像身后跟着一条‘黄龙’。”山里人也曾想过修路,几户人家自发组织起来凿山开道,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2004年,国家投入大量的农村公路专项资金,省、市、县政府也提供了配套资金,有了资金,农民的修路热情不断高涨,纷纷捐款修路,并热情投身公路建设。
沂水县以公路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并且提出“修一条公路,绿一片荒山,富一方群众”的目标,当地把公路建设投资与发展当地的板材业、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在修建村村通柏油路时,大家认识到路的重要性,大瓮山村出钱出力,投工投劳,在全镇率先修完了本村的4公里路。如今,全县修通了400多条1500公里通村公路,全县1040个行政村全都通上了柏油路,通上了客车。
公路的建成通车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穷活力。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成以及旅游业掘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大瓮山村针对当地木材多的实际,村民们相继建起了镟皮厂、板材厂、胶合板厂,仅板材产业加工就达120家工厂,购买了200多辆运输木材、板材的卡车。外出打工的青年回来了,加入到本村的木材加工行列,并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劳动力。2006年,仅大瓮山村,产值就达2.7亿元,实现利税2300万元。
大瓮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板材专业村,村里成立了板材协会,镇里成立了板材行业办公室,以经营业户为主,统一计算价格、销售、管理。在张家荣仁村,为提高技术含量,以前的镟皮厂,都改建成了胶合板厂,提升了科技含量。在刘京华的胶合板厂里,刘京华说:“我现在用了20几名工人。男工人每月工资达到1600-1700元,妇女每月工资1100-1200元,根据工人不同的工序发放工资。”
现在,高桥镇木材企业达到了203家,从业人员8000人,年产胶合板200万张,年产值达4亿元。产品销往临沂、青岛、淄博等地,胶合板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集木材购销、加工为一体的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