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市交通局五一劳动奖章集体称号供稿资料
通讯员李宏国报道:“修路架桥,造福于民”。农村公路是农村最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邹城市交通局坚持把抓好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工程勘测、建设、监理和客运管理人员,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全力奋战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把技术标准和施工队伍审查、施工主要材料质量及施工工序,严把公路建设市场资质关、准入关和工程建设质量关、廉政关、安全关。全力汇报,广开渠道,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公路建设筹资机制,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自2003年“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双通”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累计投资4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200余公里,新建大中桥26座,新增通油路村庄501个,受益群众70余万人。
截至2006年底,邹城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76公里,其中:县道187.5公里、通村公路1633.2公里,17个镇街驻地之间全部实现由三级以上沥青路或水泥路相连接,通油路(或水泥路)村庄达到82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干线公路为骨架,县乡公路为依托,村级公路为脉络的“八纵连三横,两条玉带绕邹城”的公路交通网络,有效解决了农村“行路难”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群众欢迎和拥护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同时,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建立起长效的农村公路管护机制,市政府在济宁市第一个出台了《邹城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配备管护人员,严格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高标准地抓好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做到了“有路必养”,正逐步形成以路养路、以路养人、有投入有收益的长效机制,农村公路养护在落实资金、人员方面先行一步,走在了全济宁市、全省的前列,确保了安全畅通,实现了农村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200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安排,邹城市交通局将新建改造县道和农村公路300公里,新建瓦屋大桥等大中桥10座,完成京福高速公路峄山连接线等六条重点道路建设任务,使96%的行政村实现通硬化路。同时,适应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城区西部矿区道路提升工程,使公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