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远“村村通”工程连锁效应凸显
“六纵六横”构路网 “三改三扩”抓配套
招远“村村通”工程连锁效应凸显
通讯员刘建美 王克彬报道:自2003年启动“村村通”工程以来,山东省招远市投资2.53亿元,新增硬化改造农村公路887公里,使全市724个行政村98%通了车,通车里程、发车频率、客车档次、便捷程度等各项指标均列于全省县级市前列。至2006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42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30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6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烟台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蓬水线、黄水线、黄草线、龙水线、水夏线、丁路线南北大通路和烟黄高速、烟汕线、张新线、文三线、海莱线、方新线为东西干线的“六纵连六横、一环绕招城”的高等级主干线公路网,实现了招远境内“1小时生活圈”的目标。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全市的人流、车流大幅度增加,扩大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满足市场需求,招远市交通系统在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启动了运输基础设施的“三改三扩”配套工程。“三改”:一是改造客运中心。投资1800余万元,将原来的二级站改造重建向东扩展,新增车场面积45万平方米,并增设服务设施,增加发车班次,年输送旅客能力近百万人。二是改造维修检测设施,委托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在城东经济开发区新建两处现代化、高档次、多功能汽车维修站附带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05年底投入运行后创造经济效益近百万元。三是改进农村客运条件。他们计划投资600余万元,在全市10乡镇各建设一个高标准客运站,并在全市30条营运线路上设置候车站亭91个,安装候车站牌424个,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出行环境。“三扩”:一是扩建金都汽车站,在开发区征地120亩,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一处集客运、货运、配载、装卸、理货、维修检测、整车销售、配件供应、商贸服务为一体高标准的客运站,新建客运站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候车厅面积3000平方米,站场拥有16个发车位,07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后将是烟台西部讫今为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旅客转运枢纽。二是扩大旅游业务,增加高档豪华旅游车,增强客运服务功能。截止07年3月底,招远市12座以上客车社会饱有量达到1713部,奔驰、日野、金龙、西沃、安凯等大中型豪华客车86部,较好地满足了招远市民旅游、出行的需求。三是调整运力结构,扩大运力规模。根据毕郭、夏甸、张星等地新建果品、鲜花、石材等专业市场的需求,以及玲珑橡胶、先进化工、龙口粉丝等企业生产需要,引导运输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适时更新大吨位普通车、冷藏保鲜车、危化品运输车。截止07年3月份,招远市社会力量投资购置20吨以上大型货车、集装箱车就有180多部、冷藏保鲜车42部、危化品运输车104部,货物运输已逐步走向专业化、集约化、重型化。
“村村通工程”拉动了招远运输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一个与公路相匹配的道路运输框架体系正在悄然兴起。目前,招远的长途客车全部更新为中、高级档次的豪华车;“面的”已全部退出招远出租客运市场,客运出租车辆统一着色,标识“中国金都”字样,桑塔纳、捷达、富康等标准车辆占客运出租车辆的90%。普通货车基本淘汰,大吨位、重型车、集装箱、危险品运输专用车承担了80%运输量,专业物流公司雏形已基本显现。
随着道路运输能力的增强,国内著名零售企业也随之进驻招远,苏宁家电、三联电器、中百佳乐佳成为金都百姓休闲购物的首选之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使边远山村的群众逛上了“超市”;得益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江北最大的花卉生产基地――日本独资企业夏日园艺有限公司落户招远,培育的黄东洋、神马、太平菊、金风车、金银边、红秀芳、帅旗等高档菊花品种90%外销日本,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300万元,出口创汇30万美元,成为招远经济新兴的“黄金产业”;招远市张星镇充分发挥盛产“珍珠花”花岗岩的优势,借助“村村通” 工程的东风,使全镇石材加工企业增加到500余家,年产花岗岩荒料15万立方米,加工板材1000万平方米,年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超过4800元,为张星镇赢得了“江北小石城”的美誉。
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使全市211个偏远农村由封闭变为开放,招远人落后的小农观念受到了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已不再是井底之蛙,他们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致富的欲望愈加强烈。坐落于龙凤峡深处的奶子场村,不仅景色迷人,还相传有大耳狗、情人炕、千层饼等动人传说,出产的龙子山泉水、板栗、核桃、柿子等远近闻名,前几年苦于山路崎岖不平、交通不便而“远在深山无人识”。“村村通”工程实施后,龙子山泉走出了山门,成为招远高档桶装饮用水;当地农民组织了独具特色的农家游,各地旅客纷至沓来,各种特产也成为旅客购物的首选,旅游经济顿时火曝起来,龙凤峡也成为了胶东的“九寨沟”。据不完全统计,“村村通”催生了300多个经济强村,专业户达7000余户,涉及运输、粉丝加工、玩具制作、特色养殖等24个种类,全市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近千元。“村村通”还加快了全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刺激了农村商贸、餐饮、加工等行业的衍生,使农村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潜在产业得到培育,农村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目前,全市新增农村集贸市场180多处,农民非农业的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2.1%。同时,畅通的乡村公路还使得全市10万余名农民进城就业或从事二三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物流、人流的大循环,一个新型的农村经济大格局初步形成。
公路通则百业兴,民心乐则天下安。“村村通”这项惠及民心的“德政工程”不仅让招远市47万农民彻底告别了“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走路两脚泥”的历史,更成为金都招远多种效益连锁反应的催化剂,其引发连锁效应正日益显现在1433平方公里的金都大地上,成为59万招远人民的小康路、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