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强基固本”大巨变
——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凝心聚力抓“三基”工作纪实
通讯员刘庆海报道:阳春3月,走进云南省临沧市公安局交警基层中队,映入眼帘的是苍翠葱郁的“花园式”警营,清秀整洁的办公设施、英姿飒爽的交警风采、展示赫赫执法成果的警营文化,不时让你领略到“三基”工程给交警基层建设带来的巨变。“队伍强了、装备精了、工作环境和谐了、战斗力生成了,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临沧交通大格局我们更加信心百倍了”。透过民警们自信而灿烂的笑容,我们苦苦寻觅着该支队2006年以来,该支队基层建设巨变背后的一个个答案……
强警,从民警素质抓起
“警车抛锚、执法走路、警力就像补丁布”。这句在一线民警中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使深知基层状况的支队党委“一班人”坐如针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在是到了必须解决基层问题的时候了”。在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三基”工程触动下,“一班人”形成了“抓基层先从民警素质抓起、强基础从基层班子建设抓起的共识。他们就像“啃骨头”一样,一个难点一个难点的啃、一件一件地落实,抓一件成一件。按照统筹规划、分层施训、逢警必训的要求,50名科级干部参加了省交警总队举办的岗位轮训班,212名民警分3批、以“封闭式”培训的方式参加了支队在云县举办的规范执勤执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在职民警岗位轮训班,接受了公安网络运用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素质培训,280名民警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全国公安机关技算机技能网上考试。凤庆县交警大队坚持每周二、周四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所属基层中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组织早操、课间等活动,贴近实战需要、开展擒拿格斗、交通指挥手势大练兵……
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是制约基层中队建设发展的瓶颈,而组织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党支部领导全面建设的能力和驾驭交管执法、促进和谐交通的能力。针对基层党支部“两个能力”较弱和个别大队主官不会抓、不会管、不敢抓、不敢管现象,“一班人”大刀阔斧,奏响“有作为才有地位”的主旋律,调整、充实了7个大队19名科级领导干部,为会干事、能干事、用情用智在谋事的民警搭起施展才干的舞台,精简机关35名警力充实到基层一线,使基层民警达到在岗民警总数的84.7%,从而有效缓解了基层警不足的问题,有力调动了基层民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驾驭发展的内在热情。
倾斜,基础在一线打牢
基层装备落后、车辆、执法装备老化、基层建设发展不平衡,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基层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上路执勤、下乡车管乘班车的耿马县交警大队民警尝够了装备短缺、落后的苦头。“弱基层哪能强机关?重基层,才能谋发展”。2006年,“一班人”想方设法、勒紧库带,采取“多条腿”走路,多方筹集资金1100万元,完善基层警务保障体系,投放250万元资金为镇康、凤庆、双江3县交警大队解决办公楼、民警宿舍楼等营房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投入560万元承建全省一流的集全方位、多功能、综合型的现代化昔本考试中心,300万元构筑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防控网络建设,支付987名农村交通协管员履职经费,为执法车辆、装备极度老化的耿马县交警大队等12个基层大队装备了12台警务公路巡逻车,对讲机28台,车载台5台,雷达测速仪、酒精测试仪等高科技精端执法设备24台,以临翔区为试点的客运企业客运车辆GPS卫星定位监控中端系统安装投入运行,为适应交管执法形势发展的需要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警力保障。
转变,服务在一线展开
临沧市山高坡陡,地理位置偏僻,全市4585辆低速汽车、22631辆拖拉机失管、漏管、违法载人现象十分突出。面对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临沧市交警支队在仗剑执法、加大查处力度的同时,转变交管执法方式,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服务,把交管触角从城市转向农村,他们走进山乡、为广大车主开展“流动车管、流动驾培、流动上牌、流动宣传”等服务,可谓笑了山乡、活了执法。孟定镇是云南省最早对外开放的国家级一类口岸之一,全镇23个村委会近90%在坝区,随着中外客商的分至沓来,各类机动车特别是摩托车成倍增长,无牌无证、酒后驾车、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十分突出,交通秩序较为混乱,肇事逃逸时有发生,中外客商怨声载道……对此,严重影响了开放口岸的文明形象。根据市委、市政府重拳整治孟定镇交通秩序、严厉打击各种交通违法行为,着力展示文明、开放国门形象的决心,2006年4月,肩负交管使命的临沧市交警支队55名民警挥师孟定镇,重拳整治交通秩序。罕宏村共有45辆摩托车,而合法在册的只有一辆。孟定交警中队车管分所深入该村开展驾培、上牌、落户等服务,使44辆摩托车纳入了合法化管理轨道。据统计,1至10月,全市共有3000多名驾驶人通过流动服务领取了驾驶证,4585辆低速汽车、22631辆拖拉机喷涂了“严禁载人”字样,15000多辆黑摩托上牌落户,上牌率、喷涂率达100%。支队通过科室挂钩方式举力精心打造的全市100个交通安全文明村成为“无无牌车辆、无无证驾车、无醉酒驾驶、无重大交通事故、无涉嫌机动车盗抢”案件、具有临沧交管特色的一大亮点。
凝心,从民警需要做起
就餐难是长期以来一线民警最愁心的事了。由于职业的特性,民警们巡逻执勤早出晚归,热一顿、冷一顿、不是快餐店、就是米线摊,常年累月,50%以上的民警、协管员因此患上了胃病,支队长杨金宝、政委段佑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此,把建设大(中)队小食堂作为凝心工程纳入“三基”建设的重要内容,为10个中队民警、协管员建起小食堂,解决就餐补助50000元,从而结束了一线民警“流动作战、吃饭开展游击战”的历史。
在每年上级组织对党委班子建设考评中,从优待警是“一班人”得分格次最高的测评项目之一。民警们说“人心都有一杆秤,“一班人”想为民警所想,帮为民警所需,让我们感到家庭的温馨”。全支队286名民警,由于常年累月风雨无阻工作在一线,生活不规律,患上疾病也很难得到及时的治疗,大多民警身体素质处于次健康状态,非战斗减员成为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仅2005年,就有2名在职人员病故、1名患了精神分裂症、10多名民警、职工因“胆囊炎、胆结石”等病魔而手述,“一班人”把关心民警生活、体察民警疾苦、解决民警子女入学难等放在了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从优待警制度,每年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组织基层民警进行健康体检,哪个民警疼病住院,家庭遇到困难,“一班人”都要集体登门看望慰问,仅2006年就达150多人次,发放慰问金12000元,兑现子女入学等奖励资金3783.14元,先后为65名民警解决了副处级、科级等待遇。
跨越,发展在一线实现
2006年是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最艰巨、也是抓基层、夯基础力度最大、支队全面建设“跨越式”发展硕果累累的一年。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各司其职的构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协的社会化临沧交通大格局长效机制形成,农村交管基层基础建设日趋坚固,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防控网络建设走出“临沧模式”得到全省推广;在历时180天的严防专项行动中,400多名民警、交通协管员攻坚克难、战果赫赫,暂扣各类机动车1497辆,集中销毁报废机动车949辆,10561起交通违法行被查处,157名醉酒驾车、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人被拘留。1至11月,全市道路交通四项指标“三降”、“一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次数下降16.7%,死亡人数下降18.09%,受伤人数下降7.07%,经济损失上升7.12%,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式平稳,没有发生10人以上群死群伤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全市交警系统查破抢劫、盗窃、赌博、贩毒等各类违犯罪案件24起,查获被盗机动车41辆,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缴获毒品20629克,毒资11605元及一批涉嫌犯罪的交通、通讯工具,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62000元,侦破移送交通肇事逃逸案件32起,公路沿线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受到有力打击,交通秩序、治安秩序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出行安全感增强。在临沧市公安系统第二届警体运动中,支队男女两个篮球代表队分别夺得第一名。2006年来,该支队连续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8个大队跨入市级文明单位行列,两个车管分所被团市委授予“青年示范岗”,两个单位、15名民警荣立三等功。98名民警受到省、市公安机关表彰。
图一:双江县交警大队营区一角
图二:12辆警务公路巡逻车装备基层一线
图三:虎虎生风的演兵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