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华亭“村村通”农村客运的新气象
通讯员杨新德报道:华亭县位于陕甘宁三省交汇外,甘肃东部山区,山大沟深,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5镇5乡1个开发区117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6%,广大农民群众还生活在山高黄土多,出门就爬坡的山沟里,农村群众出行很不方便,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5年华亭运管所结合实际,把发展农村客运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具体有效的措施,报请政府批准实施,推动了全县农村客运的快速发展。到2007年初,华亭县11个乡镇开发区通客车率已达100%,117个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95%,全县从事农村客运经营的企业3家,投入农村客运经营的班线客车19辆,占班线客车总数的31%;转入农村客运的“村村通”小公交254辆,占出租车总数的54.62%,出租车211辆,客运班车62辆,客运班线53条,其中跨省区班线6条,跨县班线8条,通村线路30条。城内公交公司1户,公交线路10条,公交车43辆,初步形成城市郊区化,乡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农民出行公交化。有效缓解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矛盾,给农村生活带来了新气象。
华亭县运管所积极发展农村客运:一是强化公司化管理,规范客运市场。华亭县原来的客车均属个体车辆,为改变农村客运“弱、小、散、乱”和安全生产管理失控的局面,县运管所2004年在原有的2个客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融资、入股、委托管理等形式吸纳个体车辆进入企业,联合经营,风险共担,又组建了华兴客运公司。到2005年又将长通出租车公司重新整合重组到华兴、华裕小汽车出租公司,对全县小客车进行了摸底审核,并积极支持公司化业户拓展经营范围。对进入公司化管理的业户申请农村客运班线的,在把好车辆技术关,驾驶员资格关和线路通行条件关的基础上,缩短许可时限,提供便捷服务,优先审批,使我县的农村客运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公司化、规范化的管理。
二是面向农村,解决农用车载客难题。由于华亭山大沟深,农民群众居住分散,客流不稳定,在许多偏远线路上,投放大中型客车成本高,效益差。为满足农民群众的乘车需要,运管所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报请县委、县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引导254辆“面的”转向农村客运,开通了在班线客车数量少、班车通达深度不够的线路上定线经营农村客运的“村村通”小公交。“面的”村村通小公交下乡进村,使农民群众实现了一票进城,有效解决了令政府头疼的农用车非法经营客运的问题,不但大面积消除了安全事故隐患,而且提高了农村客运通达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规范管理,灵活经营,方便群众。为了规范好农村客运“村村通”小公交经营行为,我所在每个班线上设立了路队长,负责该线路的日常管理,采取了“滚动发班制”和“班次循环制”限时发车,使群众乘车不在长时间等待,十分方便,客运车辆不再为争班抢点闹纠纷。方便了群众,搞活了市场,深受群众欢迎。
四是减免运管费,大力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2007年县委、县政府批准开通了华亭至孟台、车场沟、莲花台等公交线路,影响了西华、马峡、山寨等乡镇通村小客车的经济效益,引起了群起上访、堵车事件的不断发生。为了彻底平息此事带来的恶劣影响,运管所减免了这12个乡镇57辆通村小客车的各种规费108756元。化解了各种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目前,根据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扶持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办法和农村客运发展的优惠政策,运管所将深化客运线路和班次管理改革,打破常规模式,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现有运输能力,加快农村运力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管,重点保障农村客运安全。为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推动华亭县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