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条条村路连万家
通讯员马爱欣报道: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怎样才能把“村村通”工程建好,给农村群众的日常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利益?沂水县委、县政府及交通部门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路该怎么修,让老百姓自己做主
对夏蔚镇连崮峪村村民来说,用“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来形容他们出趟远门一点也不夸张,在道路打通之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可在修路问题上,村里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把原先从村南进村的土路拓宽,可是由于地势高比从村东修路多花一半的钱;一种是从地势较低的村东把路修进村,可是必须经过村里的耕地。
两种意见各有利弊,是为了赶进度任意选择一种修路,还是先听听群众的意见?
县交通局和乡镇领导不失时机地做工作,讲清修路不仅要考虑当地山、水、林、田的综合治理,更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考虑到从村东修路,虽省钱,可要占用6亩多耕地,6亩耕地在平原不算什么,可对连崮峪村村民来说,比失去60亩还珍贵。最终他们选择了把从村南进村的土路拓宽的方案。
农村公路建设的方式是“民办公助”,群众仍是建设的主要投资人。怎样才能既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又不触及农民负担这一“高压线”?沂水县委、县政府把用好“两工”和合理使用“一事一议”政策作为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和途径。要求农村公路建设前,各乡镇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与不建,怎么建,完全由村民自行决定。村民通过民主决策、管理与监督实现了自建、自管、自养。这种村民自主的建、管、养机制,大大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速度,降低了工程造价,保证了工程质量。
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我们该做的
“帮农民修通山路,就等于帮他们找到了出路!”沂水县规划农村公路改造1500多公里,建设桥梁73座。但在开局的2003年,全县仅修筑不到200公里,实现村村通的总任务很艰巨。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联系包扶乡镇农村公路改造责任制,对农村公路改造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帮扶。乡镇党委书记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建设第一线。县交通局全力靠上抓安全、抓质量、抓进度。
为减轻群众负担,在省、市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拿出150万元,专款用于村村通建设。各乡镇引进市场机制,采取道路两侧经营开发权、树木种植拍卖等办法筹集资金;广泛宣传“修路建桥是德政工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捐助,支援家乡道路建设。高庄镇向本乡在外工作人员发出100多封公开信,真情募捐到140万元。
为抓好工程质量,沂水县交通局成立督查宣传组和技术质量组,分赴19个乡镇,严把质量关。精心选派60名技术员驻乡镇搞好监理,并集中培训各乡镇技术人员260多名。先后组织了50多次质量检查,对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确保了工程质量。
条条农村路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巍巍沂山,绵绵沂水,把农民祖祖辈辈锁在深山。这里物产资源丰富,地下埋着无尽的铁矿、硅石,山上长有核桃、花椒、党参,因交通不便村民们却没法拿它们换钱,世世代代过着穷日子。
小崮头村因被高大峻峭的群山环抱而得名,位于沙沟镇西北角。在道路打通之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村民回忆说:过去打一瓶酱油也得走十几里河滩路,遇到下雨就全成了泥巴人,一步也走不了,现在花七元钱转眼就到县城。以前,因为出不去,小病也能死人,更不要说读书了。路通后,孩子们到县城读书,周末乘班车回来,这样的情形,以前做梦也没敢想过。
如今,在沂水偏僻山乡,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和沥青路穿越田间果园,衔接、串联起一个又一个村庄。
高庄镇上峪村瓮城自然村一位主妇说,自从2004年8月村里通了水泥路,她就花3800元买了台摩托车,每天接送在10里外上学的儿子,还载着婆婆到镇里赶集。村里100多户,家家有摩托车,像她这样40岁上下的农家妇女,人人会骑。
村村通工程打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资金项目195个,吸引利用外资11.9亿元。现在,被称为全国“布鞋城”、“服装城”、“油顶城”的沂水,仅布鞋行业就有企业300家,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年产值7亿多元,并带动了织布厂、线绳厂、橡胶厂、纸箱厂等相关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抓“五通”,发展思路明
“改变农村最紧要的,就是改善基础设施。”沂水县的同志道出了建设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的初衷。他们乘着“村村通”顺利推进的东风,同时启动了农村通水、通电、通电视信号、通电话线路的“五通”工程。去年以来,该县投资9000万元使410个自然村吃上了自来水,自来水的普及率达到了80%;全面启动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全县300余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完成人畜饮水解困工程81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6.5万亩。
在改善农民生活设施的同时,该县还通过建立“小康书屋”、阅报栏等文化阵地,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画等传播手段和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等实践活动,把党的富民政策、结构调整措施、科技知识、法律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有利地促进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重点抓了“建、创、做”活动,对沿街单位,落实了以门前“包硬化、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治安,包秩序”为主要内容的“六包”责任制,促进了行业风气的转变。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政府的决心、农村的信心、干部的责任心和社会的关心,我们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沂水县的同志很务实,也很谦虚。随着第二条沂蒙路的建设开通,沂水县的农民下身新生活的路,正在脚下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