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道路运输产业战略性转移新思路 实现道路运输行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 王繁己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现道路运输行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回顾甘肃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道路运输面临的新形势和道路运输结构凸现的新矛盾,提出了探索道路运输产业战略性转移的新命题,具体阐述了牢固树立“三个理念”,积极探索“五个战略性转移”,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主题词:交通运输 结构调整 发展思路
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既是实现交通现代化,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开拓市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充分发挥道路运输特点和优势,提高行业竞争能力,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新的历史时期,针对道路运输结构逐步凸现的新矛盾,继续加快运输结构调整,转变运输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做活运输市场,对于实现道路运输行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就甘肃道路运输新的结构调整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甘肃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历程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省道路运输业供给总量持续、快速发展,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存在的“乘车难”和“运货难”的紧张局面得到了基本缓解,运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多、企业规模小、运输组织松散、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低,经营行为不规范,运输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运力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等。
2001年,为消除长期以来结构性矛盾对道路运输发展的困扰,按照交通部《关于道路运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要求,我省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先后实施了“国退民进、发展优先”战略,按照中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我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86家国有运输企业的改制,引导国有资产不再控股或持股,使85家国有经济成份有序退出道路运输市场,民营运输企业完成公司化改造,个体运输业户实行规范化经营,非公有制运输经济主导甘肃道路运输市场。实施了“小企业、大集团”战略,根据市场需求,在兼并、重组、联合中整合运输资源,组建了甘肃陇运、东运、南运、西运、神州、银冠、惠达、雪羚、三力等多家区域性运输集团,初步形成了以甘肃陇运、兰运集团为龙头,20个区域性运输企业为骨干,300家客货运输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群体,运输企业整体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形成了服务分层、相互竞争、适当补充、共同发展的运输经营格局。实施了“抓两头、带中间”战略,加快经营结构调整,使快速客运、现代物流、城市运输等新型运输方式快速发展,辅助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驾培、检测市场得到蓬勃发展,适应了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运输需求。实施“科技兴运”战略,改造传统道路运输产业,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实施汽车站智能化改造,开通甘肃道路运输信息网站、GPS车辆监控系统、远程视频系统、96779维修救援网络、自动化局域办公系统,开发道路运政管理系统、客货运输信息系统,有效地促进了道路运输产业升级。
到2005年底,全省营运性客货运输车辆达12.95万辆;经营业户3.56万户;当年完成全社会公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1.63亿人次和 104.89亿人公里,完成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2.25亿吨和137.31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26%、36.39%、87.14%和16.06%;当年运输产值达到73.5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5%,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7.4万个,为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当前甘肃道路运输发展面临形势分析
当前,我省道路运输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发生变化,总体来说,道路运输发展面临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新的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将带来旺盛的公路运输需求。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推进、“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增长,甘肃省委、省政府“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工业强省”战略的不动摇,将给甘肃带来更加旺盛的运输需求,作为在甘肃综合运输体系中承担近92%客运量和87%货运量的公路运输必将大有作为。
二是交通大发展给道路运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全部建成,中央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视以及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强力的投入,使路网结构进一步改善,公路通达深度和广度显著提高,国道主干线全面实现高速化,县乡道路实现通油路,乡村公路通机动车,为提升我省道路运输发展水平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是道路运输自身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我省交通“建运并举、和谐交通”发展指导思想的深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运输产业”追赶战略的实施,“十一五”道路运输“提速中部、东联西拓”发展规划的确定、“双百千万工程”的建设,我省道路运输结构的逐步优化,道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行业宏观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大,道路运输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运输市场发展活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为道路运输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挑战来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和防汛救灾都对道路运输提出了新需求、新挑战。
二是综合运输的竞争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运输市场经营主体分散,经营效益低下,运营模式落后,内部管理松散,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既要应对油价上涨的冲击,又面临着与国内铁路、民航等其它运输方式的竞争,还面临同外省市同行的竞争,竞争程度更加激烈。
三是道路运输运输结构逐步凸现新的矛盾。经过前两轮运输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道路运输市场主体多、小、散、弱状况逐步改变,但新的运输结构性矛盾逐步凸现,集中体现在运输经营结构上“重客货运输、轻辅助服务”,“重客运、轻货运”,“重班线客运、轻旅游客运”,“重境内运输、轻口岸运输”的观念长期存在;运输组织结构上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现代物流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十分有限;运力结构上车辆档次总体较低,中高等级车辆所占比重小。
三、甘肃道路运输产业战略性转移新思路探索
针对当前道路运输行业面临形势,我省道路运输行业将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三个理念”,积极探索“五个战略性转移”,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理念一: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抓运输
继续坚持“运输服务经济、管理服务市场、运营服务公众”的行业理念,把道路运输发展融入社会经济,把运政管理融入市场主体,把生产运营融入公众服务。将客运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运输形成旅游景点链,服务甘肃旅游产业发展;将货运发展与流通业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工业强省”战略;将运输辅助业发展与商贸相结合,发展汽配维修检测城,整合社会资源,服务经济发展。
理念二:围绕基层党委和政府重点工作抓监管
紧紧依靠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把道路运输管理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同时运输发展服务于基层政权执政重点工作。将运输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客运网络;将运输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相结合,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将运输市场整顿和优化投资环境相结合,规范运输市场秩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理念三:围绕行业进步和运输经济运行质量提升抓创新
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道路运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行业进步的战略基点,依靠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建设创新型道路运输行业,实现道路运输又快又好发展。将运输发展与金融相结合,创新筹融资机制,搭建道路运输融资平台,为行业发展吸引和积累资金;将运输发展与信息产业相结合,创新管理手段,继续运用科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运输产业;将运输发展与环保节能相结合,在工程建设、运力投放等方面注重环保节能要求,积极探索资源节约、成本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运输发展之路。
战略性转移一:探索产业发展从传统运输向信息化运输转移
坚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运输产业”,促进道路运输产业向信息化升级。加快运输站场信息化改造和基础网络升级,提升基础网络体系服务功能,提高道路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打造信息便民服务平台,切实为经营者、生产者和社会公众提供详实、快捷的信息服务,提升道路运输行业服务水平;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运力升级,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运输安全保障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道路运输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快运政设施建设和运政管理升级,推动道路运输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法规化发展,提升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
战略性转移二:探索市场培育从客运向货运转移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家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视,货运将成为了道路运输发展新的增长点。我省道路运输行业将加快道路运输普通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危货运输向专项物流发展。整合行政资源,将货运业和现代物流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出台现代物流发展产业政策;整合市场资源,通过市场资本运作引进民间资本,行业信息化支持和企业强强联合来发展现代物流;整合行业资源,通过市场准入进行运力调控和优化货运车辆结构,制定出台货运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和壮大货运市场。
战略性转移三:探索辅助业发展从零散经营向规模化转移
道路运输辅助业与社会经济关联度高,但因点多面广,长期处于行业管理的边缘位置。我省道路运输行业将大力发展辅助业,统筹道路客运、货运与辅助业的协调发展。推行特约维修服务店、4S店,推广连锁经营,同时整合社会零散资源,将道路运输维修、汽配等整合到维修汽配城,实现维修的专业化、资源的网络化;检测市场推行新型检测设备,实现全省检测站的联网运行,检测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共享;驾驶员培训建立集模拟电子桩考仪、路考考场为一体的高层次区域性驾驶员培训中心,实现驾驶员培训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战略性转移四: 探索客运发展从班线客运向旅游客运转移
随着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和私家车的普及,班线客运逐步萎缩,旅游客运将成为道路运输客运发展的朝阳产业和末端市场。我省将积极探索发展旅游客运,根据旅游客运发展的市场需求,制定旅游客运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旅游客运的许可和监管途径,引导和培养旅游客运市场的发展;加强旅游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将有旅游景点的乡镇汽车站建在旅游景区,达到站与自然的和谐;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制定旅游运输管理规则,扶持一批专业旅游运输公司,引导旅游运输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战略性转移五:探索运输市场从境内运输向口岸运输转移
甘肃座中联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甘肃道路运输将秉承千年丝绸古路文明,拓展运输发展空间和领域,积极发展外向型运输经济。建设天嘉千里陇原高速线,发展通道运输;建设以兰州为主体,以西宁、银川为两翼的黄河上游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区域快速客运线路、城际物流配送专线;积极开通国道312亚欧国际运输线和国道109朝鲜半岛至印度洋国际运输线,建设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3个公路口岸;积极着手进行马鬃山公路口岸运输前期工作,研究借助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岸及内蒙古策克口岸,打通甘肃至欧洲和外蒙古的运输通道。
结束语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省份,我省道路运输业在结构调整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与兄弟省、市、自治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然甘肃道路运输是西部道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省道路运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或许是西部乃至全国道路运输行业发展中的缩影,我省提出道路运输产业战略性转移的新思路,期望能在加快甘肃道路运输结构调整的同时,为西部乃至全国道路运输同行破解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