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雄踞中原 枢纽四方---强力发展河南道路运输业刍议
通讯员张天玉 张国剑报道:河南作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九省通衢之地,由于特殊的区位优势,在全国公路交通网中处于枢纽地位。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河南也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时刻关心的地方。
一、河南道路运输市场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之后,又一个重大的决策,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中,对中部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一战略决策,为河南省以及整个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加快河南公路运输能力建设,不仅是河南省发展的需要,中部地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全国路网通行能力的需要。2005年11月,交通部在河南考察后决定,支持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公路交通网络枢纽中心,把河南省作为“十一五”期间支持中部崛起的重点,从交通规划、投资、科技等方面全方位予以支持。并将把河南作为中部地区客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的试点推行。同时,还将从资金上支持河南省把郑州建成高速客运中心和物流中心。这一系列的政策支持 和资金支持,是河南9700万人民的福音,更是河南道路运输事业快速发展的春天。
公路运输由于具有灵活、快捷、“门到门”的优势,是物资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输送带”。翻开河南省道路运输业的史册,扑入眼帘的是这样一组数字:到2005年底,全省营运车辆达68万辆,其中营运客车7.78万辆,货车29.9万辆。全年可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达9亿人次,旅客周转量达到400亿人公里。公路货物运量5.7亿吨,货物周转量415亿吨公里,汽车检测站69个,汽车驾校210多所,从业人员160余万人……。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指出,现代社会必须由现代交通来支撑,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业,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推进中原崛起,有利于改善民主、造福民众。
目前我国公路在客运量、货运量、客运周转量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总和。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后20年,中国要努力建成以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为重点的公路主骨架,采取财政支付、国际银团货款及引进民间资本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公路密度,完善布局及相关交通支撑保障系统,逐步形成以45个公路主枢纽站为中心、以干线公路站场和支线公路终点为支撑的多层次公路运输站场体系,基本满足中长途旅客运输及集装箱、零担货物运输的要求。根据交通部规划,到2010年,公路总里程要达到210万至230万公里,全面建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目前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高速公路连接率将达到90%,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因此,借助“中部崛起,交通先行”的春风,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市场,培育道路客运经营主体,强力打造中原公路运输品牌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时机。
二、当前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交通企业大部分成立于建国初期,成长于计划经济的土壤之中与发达国家同行业相比,中国的运输企业稚嫩,规模小,经营结构雷同,经营范围相近,整个行业缺少对市场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当然,河南也不例外。如果用市场经营的基本要求来衡量,当前道路运输经营主体存在许多明显不足。
1、缺乏现代经营思想。行业管理不适应,市场体系不完备,法制化程度较低。相当多的道路客运经营主体存在急功近利行为,他们不是把顾客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是把追求自身利益摆在第一位,甚至以牺牲顾客利益为代价,显然与成熟的经营主体的经营思想是相违背的。可以说,经营思想不端正就不可能是成熟的经营主体。
2、缺乏风险承担能力。一是缺乏风险意识。许多经营主体既不进行市场环境和自身条件能力分析,也不考虑市场风险和竞争后果,盲目进入道路运输市场。二是缺乏风险承担能力。一些成建制的道路运输经营主体一旦发生特大、重大行车安全事故,要么一蹶不振,多年翻不了身,要么资不抵债,要死不活。特别是零散业户,由于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是把责任推向行政部门,就是使服务对象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
3、缺乏战略管理理念。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企业习惯于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下从事生产经营,就生产而抓生产,就项目而抓项目,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活,企业内部经营结构单一,以包代管、以租代管的现象普遍,导致竞争乏力。社会运输单位和个体运输等零散业户小生产思想意识很浓,经营粗放。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包袱沉重,经营困难,缺乏市场的竞争力。
4、缺乏自律管理机制。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效益和生命力。以客运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道路客运经营主体达48万多户,拥有营运客车21万多辆,平均车辆规模仅2、2辆,平均资产规模不足20万元。其中,个体私营业户19、7万户,占90、4%;经营规模在250辆以上的国有企业171户,仅占0、007%。这样的经营规模显然不可能获得规模效益,更不可能自觉形成自律管理机制,导致运输经营者在进入市场、增减车辆、转移投资,以及选择经营类别、确定经营方式、采取经营策略等这些大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劣质低效运输得不到治理和淘汰,优质高效运输得不到支持和发展,影响运输资源的正常合理流动。
三、培育成熟的道路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
培育成熟的道路运输经营主体,有些方面受制于整个社会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有些则通过运输市场的培育和运输经营主体自身的努力可以做到,这些可控因素便构成了培育成熟的客运经营主体的主要内容。
1、调整市场进入条件。通过抬高道路运输市场准入条件,提高道路运输经营主体的经营素质和运输服务质量,防止和减少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引导个体、社会零散业户逐步走向规模经营。
2、设置注册登记前置条件。鉴于道路运输,尤其是客运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规定,凡新申请进入道路客运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在注册登记之前必须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包括市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经营能力分析、经营风险分析,以及客运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并将风险能力和诚信度较差的单位或个人排除在道路客运市场之外。
3、推进规模经营。目前制约运输市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除了整合社会资源的流动机制没有形成之外,主要是“死守”的思想观念、割据的市场格局、僵化的市场运行规则等,导致运输生产要素不能合理流动。因此,当前在抓好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企业内外有效资产重组的同时,应鼓励运输企业跨区域、跨层次、跨行业、跨部门的合并和兼并;要以高速公路或高速客车为依托和载体,重点组建在长途干线客运中起骨干作用的跨地区跨区域的客运企业;引导同一城市(含县城)或区域内企业组成紧密型的经营实体,一方面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另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矛盾。要从开业审批、经营范围、线路审批、税费征收、车辆入籍及以信贷资金等方面对规模经营给予支持。
在一些固定的、营运车辆比较多的线路,可引导个体运输业户组建车队,条件具备的可引导组建为具备法人资格的有限责任公司。
4、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道路运输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运输经济整体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方向,是道路运输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最科学、最有效、最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规模是基础,产权多元是核心,人才建设是关键,管理制度是保证。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二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强化对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三要明确工作重点,要广泛宣传发动,要加强知识培训,要搞好分类指导,要抓好政策引导;四要做到四个结合,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道路运输企业的项目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实施道路运输企业人才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营造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加强内部自律是提高道路运输竞争力的核心
近几年来,河南省交通主管部门对道路运输的发展、管理做了大量的工作。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局长程日盛指出,河南省已经启动道路运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行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对发生特大、重大交通责任事故,存在严重安全责任隐患,经过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对严重扰乱运输市场秩序,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屡犯不改的经营者;都将收回运输经营许可证和线路经营权。在河南省2006年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上再次传出强音:要严管高速公路客运线路,对存在问题又不整改的经营业户,坚决“封杀”其线路经营权,投资建设汽车站的大门也向所有的经济成分敞开。这无疑是对河南道路交通运输的行政规范和市场促进,也是做强做大河南道路运输事业的坚强后盾。
1、高速客运车要装GPS。到2006年2月底,河南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已有1400多公里,高速公路网络已具雏形。为保证乘客的利益,河南省交通厅专门下发了《河南省高速公路旅客运输管理规定》,高速公路参运客车的车辆技术等级必须为一级以上,车辆类型为中级以上,并装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承诺的时间内将旅客安全送达,驾驶员除了要有从业资格证外,还必须具有5年以上大客驾龄和10万公里以上安全行车经历,年龄在50岁以下。
2、高速路上不能乱下客。新办法规定,高速公路客运线路不再实行“终身制”,而是实行有期限经营,经营年限为5年。每辆客运班车必须同时具有“道路运输证”、“高速公路客运线路标志牌”、“高速公路客运审批附卡”,实行定线经营和直达运输,里程在400公里以内的,途中不得上下客;超过400公里的经批准后,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上下客。经营普通公路的营运客车不得私自经营高速公路客运,经营高速公路的客运班车,如果高速公路不封闭,不得在普通公路上营运。已开通的高速公路客运线路,其平均实载率如果低于70%时,不再审批新的客运车辆;对即将开通的高速客运班线实行招投标制度。
3、服务差者随时“封杀”。客运线路经营权对于客运企业来说是生命线,可长期以来,客运线路经营权为“终身制”。 河南省2006年道路运输工作会议决定,打破线路经营权的“终身制”,利用“客运线路经营权”对违规经营的客运公司和经营业户随时“封杀”。与此同时,河南还将全面推行线路招投标,扩大线路、质量招投标范围。全面推行运输企业经营质量信誉考核办法,捆绑车主和企业的利益,出现严重违规违章行为的要坚决清理出运输市场,收回经营权,对所属企业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推行许可责任追究制,省内线路控制新增,加强改造提高。
4、车站建设向社会敞开。河南省交通厅道路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06年全省除在各风景旅游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客运站外,还将建设123个重点小城镇汽车站、农村客运网络所需要的客运场站、省辖市的客运场站。为建好这些汽车站,河南省将推行汽车站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汽车场站建设市场化,无论是省内外的哪一类经济成分,只要符合场站建设规划,都可参与汽车场站的建设和管理,汽车站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经营。争取用3至5年的时间,建设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服务到位的汽车站。
五、关于对河南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的道路运输市场是个发育欠缺的市场,从业者良莠不齐;管理者的素质及经验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路运输管理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管交通的管理不了车,管车的公安部门又顾不了交通。汽车运力进入市场,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保持运力和运量的总体平衡,保持结构合理,鼓励技术进步。目前公安部门只负责发放车辆牌照,而不需研究运力的需求和发展,这就造成运力大于运量,汽车实载率低于50%,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企业效益低下,而且结构不合理,技术性能差。最终导致道路运输市场鱼龙混杂、举步维艰。鉴于上述交通状况,政府部门应尽快改革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交通企业也应主动转变观念,做好整合、竞争的准备工作,等待观望只有死路一条。
(一)发展集团企业。以大中型企业为基础,通过联手,兼并,股份制改造等途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优化。当然不能拉郎配,交通主管部门首先搞好政策导航,把那些小企业、个体户收编进来,以股份制的形式购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先进工具,逐步淘汰或强化报废一些陈旧的车辆,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火车两次提速,朝发夕至,旅游专列、学生专列,不断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为道路交通敲响了警钟。公路运输事业已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了,再也不能以“老大”自居,盲目乐观。
(二)抢占高速市场。当前,河南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7.95万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47.6公里/百平方公里。同时,全省公路工程质量明显提高,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工程质量合格率均达到100%,优良率稳定在90%以上,农村公路工程质量优良率达到了80%以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了2678公里,全省18个省辖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连接,并且通车高速公路全部实现联网收费,成为全国最大的 “一网相连”的高速公路收费网络,实现了省内高速公路“一卡通”。 2006年河南省计划投资315亿元用于高速公路建设,预计到2006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从旅客的承受能力和出行要求看,高速是主要潮流,而现在我们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户热衷于争热线,过高看重眼前利益。据专业分析,外商进入我国道路运输经营储藏,恰恰是我们道路运输业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业务领域,这些领域是我国道路运输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也是希望和前景所在。
目前,国家规划正在实施的“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中的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尔果斯两条高速公路在郑州交汇。国家最近新发布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当中的济南到广州,大庆至广州,二连浩特至广州,南京至洛阳,上海至西安,日照至兰考,晋城至新乡的七条高速公路,都从河南经过。仅仅国家规划的高速公路,在河南就达到了3614公里。可见,加快河南交通的发展,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至关重要。而目前河南的运输企业正是在这些领域比较薄弱,缺乏与外商的竞争力。如果我们在思想上认识上没有警惕性,不采取应有的防范措施,外商就可能占据道路运输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必须尽快提高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发展我们自己的企业。
(三)进军乡村道路。 “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安排投资45亿元,支持河南省加快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河南省具备条件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通公路,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的比例显著提高。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列入国家规划的红色旅游公路、农村公路渡口码头和渡改桥、乡镇客运站建设。 为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公路建设充分结合,河南省农村客运站建设今后将与农村公路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路通、车通、站成”。
据河南省公路局统计显示,2006年元至六月份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提前完成,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47.7亿元,为年度目标65亿元的73.4%,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58.5%;完成新改建里程17866公里,为年度目标1.9万公里的94%。2007年之前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将实现“村村通”。
河南省交通厅也明确表示,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加快,农村货运、客运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显著增加,农民热切希望能在家门口建设车站。2005年河南已建成各类客运车站749个,其中乡镇汽车站只有191个。为此,河南省政府决定2006年率先建成1500个乡镇客运站,到2007年确保全省实现乡乡有车站,行政村、大的自然村有招呼站、候车亭,农村客运实现公交化。
据悉,2006年全省47家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将完成股份制改革,国有股能退出的要全部退出,以后在道路运输市场将不再有国有运输企业。国有股全部挂牌公开拍卖,拍卖得来的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客运站建设。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道路运输市场将是一块诱人的大蛋糕。交通系统运输企业应当“近水楼台先得月”,凭借自身具有灵活、快捷、“门到门”的优势,发挥物资供应、客运转送链中不可缺少的“输送带”的优势,抢占先机,率先占领农村阵地。
总之,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一样,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有利于河南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随着“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国家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积极支持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河南更好地发挥区位、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综合优势。按照“中部崛起,交通先行”的理念,河南完全有基础、有能力、也有信心实现中原道路运输更快更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