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湖北]宜昌夷陵实践公共财政 保障交通安全

2006-12-21 09:46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在线通讯员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交通局 李国柏

    通讯员李国柏报道:交通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特征。办好公益性事业,让全体民众充分享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为民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近几年,宜昌市夷陵区委、区政府大力实施公共财政,致力为广大民众创造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让民众走上水泥路,而且坐上安全车(船),交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倍受民众欢迎。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夷陵区仍然存在一些交通安全隐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是政府的执政理念。因此,尚须下力气解决存在的问题,全力实践公共财政,保障交通安全。

    一、回顾过去,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安保有成就。

   “十五”期间,夷陵区交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社会拥有机动车辆70670辆;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其中,省道5条177.7公里,区乡道4条156公里,村级公路3367公里,已硬化村级公路1280公里;开通道路客运线路59条,2200公里。水上交通发达,长江通过境内47.8公里,8条支流28公里;中型水库5座,港口、码头21座,渡口15处;港口年疏运旅客能力200万人次,滚装车辆40万台次,货物800万吨;有营运船舶51艘。其中客渡船16艘,682个客位;客船14艘,1311个客位,开辟水运线路3条;有货船19艘,农用船舶84艘,载货量3.1万吨。

    近几年来,夷陵区委、区政府针对交通安全严峻形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致力和谐社会建设,大力推行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全面加强交通安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大力实施“安保工程”,公路运输安全不断增强

    2001年以来,夷陵区因交通事故每年平均死亡人数在100人以上,数百人受伤致残,损失巨大,多少家庭在一瞬间失去了平衡,事故矛盾凸现,危及社会稳定。

    怎样才能控制交通事故,避免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呢?这个问题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夷陵区委、区政府在痛定思痛之后,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执政理念。以“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加大财政投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一大批惠及民众的公路安保工程。先后投资800余万元在宜兴、保宜、宜巴、汉宜等过境省道干线公路和土三、宜大、雾下等县乡油路上的急弯、陡坡、傍涧(河、湖、沟)路段,增设防撞墙防撞墩86处、防护栏2200米、警示桩1824个,完善交通标志、标线,大修汉宜路,维修小鸦路、小金路,改造危桥13座。使5条过境省道险要路段的安全防护设施基本健全,道路标志、标线合理、完善,交通环境更为安全、高效。

    同时,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乡村公路的安全问题。2002年,果断停运了不符合通车安全条件的乡村客运线路,投入巨资对乡村公路险段进行整改。2005年,又出台了扶持村级公路硬化的政策,从财政安排3750万元资金,大力推动山区村级公路硬化和通达工程建设。全区硬化村级公路900公里,村级公路硬化总里程达到1280公里。2006年,夷陵区在全省率先将通客车村级公路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区政府连续5年组织各乡镇(街道)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畅通杯”竞赛活动,加强养护管理,提高好路率,大大改善了乡村道路的安全通行条件。

    夷陵区公路“安保工程”和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一是通过完善标志、标线,整治视距不良路段等手段,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二是通过增设防撞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减少了车辆坠崖等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发生;三是通过设置避险车道及提高路面抗滑性,减少了因刹车失控、雨雪路滑引起的交通事故;四是通过公路硬化,使群众出行走得更好、走得更安全。尽管还有一些路段不断发生事故,但由于有了防护设施,大幅度减少了人员伤亡。仅省道每年减少死亡人数在15人以上。所以公路安保工程也被群众誉为“救命工程”、“为民工程”。

   (二)大力开展综合治理,道路交通事故不断减少

    一是公路治超初见成效。随着矿山经济发展,夷陵区货车超载超限问题十分突出;2005年前,全区货车平均超载12吨以上。超载超限不仅缩短公路使用寿命,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2001年以来,区政府曾3次组织治超,但因认识不统一,成效不大。2005年,区政府认真落实全国统一治超的决定,强化措施,交通、公安、国土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强源头治超;2005年以来,共检测车辆70多万台次,流动治超56次,查处超限车辆2.8万台次,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势头,既保护了公路,也减少了事故,治超工作成效明显。

    二是治理客运超载工作有成效。2002年6月25日,由于客运站源头把关不严,客车超载,酿成特大交通事故,区政府在事故处理之后,通过案例分析,认为源头管理是保障客运安全的关键.于是,责成交通部门和公安部门加大船舶、客车超员现场监管力度。交通部门从严查处超范围运输行为,严格线路审批管理;加强乡村客运线路稽查,严管重罚,坚决杜绝了车站、码头和渡口客运站售票和发班环节的超员,从源头上预防了事故发生。

    三是整治交通运输秩序有成效。非法运输大量存在,不仅会扰乱运输市场秩序,而且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05年以来,区政府整合交通运管、客管、交警、城管力量,组建交通秩序治理工作专班,落实人员、经费、车辆和办公场所,加大治理非法运输的力度。交通秩序治理专班通过联合执法,加大对非法营运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城区整治“残麻”,净化了客运市场环境,维护了客运市场秩序,保障了交通运输安全。

   (三)大力开展水上交通整治,水上交通秩序不断好转

    夷陵区政府近几年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措施,不断加大水上安全硬件环境建设投入,根治了一批突出的水上安全隐患。

    一是实施渡口改造及渡改桥工程。区政府筹集200万元改造西北口水库渡口,新建坝区渡口10个,启动渡改桥工程 1 个,有效改善了坝区和水库渡口安全设施。

    二是完善港口安保设施。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资金1.2亿元,建成太平溪港口和靖江溪滚装船码头及相关码头安全防护设施。投资400万元改造翻坝道路和整改安全隐患,建立翻坝转运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三峡五级船闸完建期翻坝转运的安全畅通、有序。

    三是认真整顿“三无”船舶。累计清理销毁、改建“三无”船舶300多艘。同时严格规定作业时间,禁止船舶夜航、冒雪航行;严格制度管理,禁止农用船、渔船载客营运,对违规者处于重罚,从而保持水上运行平稳。

    四是初步建立了乡镇船舶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2001年区政府制定出台了《乡镇船舶安全管理办法》,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检查、考评、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完善专管成线,群防成网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教育、责任和监管网络,初步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由于经费有保障,措施有力,夷陵区连续5年保持水上无重特大责任事故发生。

   (四)大力实施车船“提档工程”,交通安全系数不断提高

    公共汽车、客车、出租车和客船等交通工具是人民群众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其性能和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交通安全。

    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动企业加快交通客运工具更新提档步伐,引导三峡运输集团更新公交车60多辆,民营企业更新客车200余辆;将130台出租车全部更新为富康轿车;对全区56台危货运输车辆进行全面检测,取缔不具备资质危货车辆13辆,使危货运输管理走向规范。

    区政府还筹集资金50多万元,分别在西北口水库、尚家河水库、沙坪水库等地增加5艘渡船,解决了支流及水库周边村民安全出行的问题。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逐步改善全区客渡船硬件设施,一次性更新所有船舶消防、救生设施设备;投入资金12.1万元为全区11艘客船全部配备雷达,使所有渡船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做漆着色、统一更新消防救生设备、统一安装旅客座椅、统一渡船标志、统一配备通讯设备、统一安装制度标牌)。

    二、面对现实,政策支撑不够,交通安全有隐忧

    受政策资金、环境、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夷陵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服务功能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安全状况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公汽”无扶持政策,车辆老化隐患多

    尽管区政府在城市公交化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多方筹资陆续更新公交车,改变了过去通达市区100路和101路客车脏、乱、差的状况。今年,区政府对公交车辆实行财政补贴,让区内老人、残疾人和军人坐上免费车,市民和学生坐上优惠车。但是,夷陵区的“公交”实质上仍然属道路客运性质。由于夷陵区的“公交”不能与城区公交同样享受减免税、交通规费和免收通行费;不能享受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企业只能以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加之夷陵区开辟的小溪塔城区至郊区均为亏损线路,更新资金不足,只能运行80多辆严重老化的客运车辆,安全性能堪忧。目前的公交现状不仅与城市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也不能满足市民出行的安全需求。

    (二)城乡“黑车”难禁,乘客安全无保障

    由于财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滞后,农村群众出行难,非法营运车辆有存在的市场和空间,加上执法力量单薄,工作经费不足,各部门不能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农村还有大量微型面包车、农用车、轿车和摩托车等车辆从事农村客运,城市摩托车、轿的非法营运有上升趋势,不仅扰乱客运市场秩序,也存在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农民和市民每年都会因乘坐非法营运车辆造成多起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在20人以上。

    (三)“水监”体制条块分割,水上安全隐患多

    由于“水监”体制改革,长江水域由长江海事局管理,码头及船舶属地方管理,这样形成条块分割,有好处就争,有困难就推,管理无序,造成了管理的“真空”。一是长江水域“三无”船舶增多,中央与地方配合不够,管理脱节,要么只堵不疏,与管理对象形成对立,不利社会稳定;要么放任自流,任其蔓延或互相推诿,谁也不负责任;二是长江水域农用船舶非法从事客货运输现象有所反弹;三是短途区间客班船、客渡船安全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隐患较多;四是水上安全隐患整改资金不足,整改难。主要是库区水位上升后,渡口需要重新设置和进行改造,水库出行船舶正常运行需要政府扶持;港口安保设施建设滞后,翻坝运输港口及道路安保设施不完善;虾子沟诸码头因为三峡大坝调峰影响,造成作业难,引起新的安全隐患;内河公用航道没有得到整治,内河、水库水上搜救能力弱,客渡船标准化建设有待加强等。

    (四)养护资金无保障,公路服务水平低

    夷陵区政府虽然将1000公里村级路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养护补助标准低,尚不能满足农村道路养护的需求。目前,农村公路的灾害预警、应急救援体系没有建立,经费无保障。农村费改税以后,大多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无资金来源,全区还有1000多公里村级路无人养护。过去已通达的道路,由于失修、失养,道路中断通行,政府不得不再安排资金再次恢复,且恢复通车后的养护问题依然存在,如果没有资金保障,畅通只是暂时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村级公路管理的长效机制问题,由于村级公路没有养护资金来源,多年形成了有路无人养的局面,没有管理机构、经费和手段;农村公路上的货车超载、客车超员,在公路上乱设标牌、占道经营、乱堆乱放、打场晒粮,超限运输,在公路建筑控制区内违章建房等违法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交通安全,降低通行能力,使公路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目前,政府对农村公路管理缺少有效的控制办法,即使管了也缺少力度,种种原因导致农村支线的交通事故不断上升。

    (五)农村道路等级低,交通安全风险大

    由于财力的限制,农村公路建设等级低,坡陡、弯急、路面窄,交通风险不言而喻。目前,各级政府对干线公路安保投入积极主动,可对农村公路的安全投入无人问津。特别是一些早期建成的山区公路坡陡弯急、傍沟临涧,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事故频发;还有一些危桥险隧和水毁路段得不到及时修复,行车安全水平较低。

    另外,由于早年建设的桥梁承受荷载偏低,加上前几年超限超载问题突出,不少桥梁受到“内伤”。目前,全区还有危桥30多座,约占全区桥梁总数的10%,防止桥梁坍塌事故的发生,对病危桥梁加强观测,进行改造已迫在眉睫。

    三、展望未来,实践公共财政,交通保障有希望

    夷陵区委、区政府是一个睿智的领导集体,从前几年的实践看,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实施水上交通社会化管理;率先实施社会化办交通,投巨资改造农村公路;率先将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06年又率先实施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种种情况表明,夷陵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工作。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笔者对“十一五”夷陵交通的发展,交通安全保障充满信心,同时,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决策参考。

   (一)突破公交体制瓶颈,着力推进城市公交一体化

    在城市居民中,有车一族只是少数。那些每天乘坐公交车穿行于城市之间的大多数人是城市的主体。关心大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关心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城市交通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确保大众化出行所需,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安全、低成本出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城市管理的基本要求。为此,要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研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相关政策。要着眼于打破目前小溪塔城区和市区城乡公共交通相互分割的壁垒,以互惠互利、双赢或多赢为原则,以资本为纽带、市场运作、整合公交资源,在解决城市公交体制性障碍上下功夫,大力推进主城区和小溪塔公交一体化。

   (如果当前暂时还不能实现城市公交一体化,建议区政府加快落实夷陵区公交的政策“待遇”,支持公交发展。一是在当前车辆维护费用、人力成本、油料价格普遍上涨的形势下,在现有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扶持政策,为公交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公交企业的规模效益,为公交优先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给予专项补贴,推进公交车辆更新,鼓励发展城乡近郊公交,提高通达农村公交的安全性能。三是加强城区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在划拨用地的基础上,区政府提供资金,确保场站设施建设及时、到位。四是对公交企业承担的社会福利,如特殊人群的票价减免和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所增加的支出,应据实给予补偿。)

    (二)发展农村客运事业,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让城乡客运与城市公交做到待遇公平,站在同一起跑线,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具体措施,是未来打破城乡“二元”客运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客运公交化的前站工作。让农民群众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享受发展成果,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发展农村客运,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区二级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的有效衔接,也是压缩非法运输生存的空间,抑制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的一项根本措施。

    为此,区政府要通过在争取交通部和省交通厅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增投入、轻税费、减手续、破常规、优运力、重安全、多形式、一体化”等各项措施和政策优惠,支持农村客运事业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快乡村公路和乡镇等级客运站、候车棚建设步伐;二是完善通客车公路的安全防护设施;三是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费,引导发展适应农民出行需求的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专用车型,逐步解决广大农村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不安全隐患,促进农村客运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村道整改力度,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

    随着农村车流量的增加,安保设施建设势在必行。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经济、实用、安全、环保、有效”的原则,制定村级公路安保工程建设规划,分步组织实施,全面整改辖区主要村级公路存在的弯急、坡陡和视距不佳等安全隐患;抓好农村公路交通标志完善,做好危险路段的护坡挡墙,在必要处安装提醒标志和示警桩。通过实施农村道路安保工程,为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四)强化交通管理责任,确保水陆交通平安

    一是道路交通管理。地方政府要履行辖区道路交通管理的责任,严格执行《公路法》,确保道路安全畅通。坚持推行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交通部门要加大对道路管理的监控力度,建立道路交通抢险救灾预警机制,保障道路畅通。

    二是渡口安全管理。随着三峡大坝水位提升,支流通航里程不断延伸,三峡库区支流还将增加渡口,这些渡口建设和维护,应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同时,地方政府应担负起渡口建设管理的责任,确保库区民众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三是公路治超管理。治理车辆超限超载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要坚持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永久治超,尽力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安全事故,保护建设成果。

    (五)加大养护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如果养护管理跟不上,小病不治成大病,就会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和巨大的安全隐患。目前,夷陵区除了对通客车的村级道路实行了财政列养补助外,其他村级公路养护基本无经费保障。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乡镇财政支撑力越来越弱,基础设施转移支付额度小,公路基础设施的转移支付仅灾害抢险就不够用,公路养护没有经费来源,村级组织无能力支付养护经费。因此,落实养护资金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和确保安全畅通的关键所在。

    实践公共财政,保障交通安全,让广大民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尽管公共服务不能像物化的工厂经济那样,为社会带来物质财富,但可以带来公平,带来安全,带来和谐,这比任何财富都重要!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