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治理’外挂车’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2006-12-15 17:10来源:吉林日报
治理外挂车辆是发生在今年吉林省公路运输市场的一个焦点事件,也是纳入省政府工作议程的一个重要话题,当治理时段已经走过半年的结点,我们所看到的局面,似乎超出我们的预期,因而令人振奋。
还是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民盟吉林省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吉林省机动车辆外挂问题亟待综合治理的建议》。当这份建议提上案头之时,我省外挂车的发展趋势和危害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潮头:2004年,全省损失交通规费约2078万元,而仅在2005年1月至7月间,损失交通规费就达到4831万元,更有专家当时预测,2006年仅公路养路费流失将超过1亿元,各种税费流失总额将达到2亿元。
外挂车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个别省(区)为地方局部利益,降低税费标准,造成省际间税费标准差距过大。有人把这种由于各地政策、法规不配套、治理相对滞后造成的外挂车辆生存环境称为“真空地带”。在这片“真空地带”内,每天都发生着数不清的“真实的诺言”——跑在本省的路上,挣着本地的钱;拉着本土的货,挂着外地的“牌”;地地道道本地的车、本地的人,但我就是不在家门口缴一分钱。
外挂车辆现象造成交通税费大量流失——加剧了交通建设资本金短缺的矛盾;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车主利用省际之间费额标准的差价,在外地缴费,在我省营运,造成运输市场实际上的不公平竞争;带来社会稳定和交通安全的隐患——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在我省正常缴费的车主心理失衡,上访、上告事件不断。外挂车辆不在车籍地营运,部分营运车辆不能按时参加年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车籍地交通部门对外挂车辆疏于管理,致使使用假牌证营运的车辆增加,扰乱了正常的车辆管理秩序。
治理刻不容缓。今年1月13日,省政府召开由交通、公安、财政、地税等部门参加的治理外挂车辆协调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展开集中治理外挂车辆行动。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开展集中治理外挂车辆工作方案的通知》。而上述三条危害,构成了我省今年的外挂车辆治理重点。半年过去,治理效果如何呢?记者从省交通规费征管局了解到,上半年,我省有4546台(60524吨)外挂车转回或调驻我省,挽回养路费等税费损失3608万元;大型货车外流现象被有效遏制,全省车辆总吨位开始恢复性增长,新购大型车辆落籍明显增加,今年前5个月全省新增5吨以上大型货车达到6976台,新增台数是去年同期的2.2倍;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由于外挂车辆所造成的恶意降价现象大量减少,我省籍车辆运行平衡。当地营运、当地缴费逐渐成为顺理成章的自觉行为。
记者在采访时,省交通规费征管局副局长王晓兵表现出了欣喜和自信:我们不算是交通大省,外挂车相对没有那么多,但我省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是综合措施强而有力。
治理外挂车,我省是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在全国也是不多见,为治理工作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障,由此而形成了全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政策制定上作到严格把关和规范操作,因而在治理推进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源头上尽量消除了可能引起的争议和不稳定因素。除行政手段外,我省还采用了多种经济措施,交通部门在去年年底出台了对大吨位车辆的优惠缴费政策,同时提出,对在今年4月1日前主动转回的车辆,有更优惠的政策,这些经济办法,不但有效遏制了车辆外流,还促成了大批外挂车辆的主动回转。
治理外挂车,各地一个普遍难题是,对外挂车辆的认定比较棘手。为此,省交通规费局放弃了节假日休息,组织全系统人员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深入停车场、货物集散地、公路收费站直至配货站、村屯进行调查收证,为每台外挂车都建立电子档案。上半年仅为调查收证就投入执法人员3万多人次,收得外挂车信息2万多条。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警、工商、运管及公路等部门合力攻坚,相当于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一张治理外挂车辆的严密法网。
还是在今年年初的两会上,民盟吉林省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吉林省机动车辆外挂问题亟待综合治理的建议》。当这份建议提上案头之时,我省外挂车的发展趋势和危害正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潮头:2004年,全省损失交通规费约2078万元,而仅在2005年1月至7月间,损失交通规费就达到4831万元,更有专家当时预测,2006年仅公路养路费流失将超过1亿元,各种税费流失总额将达到2亿元。
外挂车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个别省(区)为地方局部利益,降低税费标准,造成省际间税费标准差距过大。有人把这种由于各地政策、法规不配套、治理相对滞后造成的外挂车辆生存环境称为“真空地带”。在这片“真空地带”内,每天都发生着数不清的“真实的诺言”——跑在本省的路上,挣着本地的钱;拉着本土的货,挂着外地的“牌”;地地道道本地的车、本地的人,但我就是不在家门口缴一分钱。
外挂车辆现象造成交通税费大量流失——加剧了交通建设资本金短缺的矛盾;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车主利用省际之间费额标准的差价,在外地缴费,在我省营运,造成运输市场实际上的不公平竞争;带来社会稳定和交通安全的隐患——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在我省正常缴费的车主心理失衡,上访、上告事件不断。外挂车辆不在车籍地营运,部分营运车辆不能按时参加年检,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车籍地交通部门对外挂车辆疏于管理,致使使用假牌证营运的车辆增加,扰乱了正常的车辆管理秩序。
治理刻不容缓。今年1月13日,省政府召开由交通、公安、财政、地税等部门参加的治理外挂车辆协调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展开集中治理外挂车辆行动。今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厅等部门关于开展集中治理外挂车辆工作方案的通知》。而上述三条危害,构成了我省今年的外挂车辆治理重点。半年过去,治理效果如何呢?记者从省交通规费征管局了解到,上半年,我省有4546台(60524吨)外挂车转回或调驻我省,挽回养路费等税费损失3608万元;大型货车外流现象被有效遏制,全省车辆总吨位开始恢复性增长,新购大型车辆落籍明显增加,今年前5个月全省新增5吨以上大型货车达到6976台,新增台数是去年同期的2.2倍;运输市场秩序明显好转,由于外挂车辆所造成的恶意降价现象大量减少,我省籍车辆运行平衡。当地营运、当地缴费逐渐成为顺理成章的自觉行为。
记者在采访时,省交通规费征管局副局长王晓兵表现出了欣喜和自信:我们不算是交通大省,外挂车相对没有那么多,但我省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是综合措施强而有力。
治理外挂车,我省是省政府办公厅牵头,在全国也是不多见,为治理工作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障,由此而形成了全省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政策制定上作到严格把关和规范操作,因而在治理推进中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源头上尽量消除了可能引起的争议和不稳定因素。除行政手段外,我省还采用了多种经济措施,交通部门在去年年底出台了对大吨位车辆的优惠缴费政策,同时提出,对在今年4月1日前主动转回的车辆,有更优惠的政策,这些经济办法,不但有效遏制了车辆外流,还促成了大批外挂车辆的主动回转。
治理外挂车,各地一个普遍难题是,对外挂车辆的认定比较棘手。为此,省交通规费局放弃了节假日休息,组织全系统人员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深入停车场、货物集散地、公路收费站直至配货站、村屯进行调查收证,为每台外挂车都建立电子档案。上半年仅为调查收证就投入执法人员3万多人次,收得外挂车信息2万多条。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警、工商、运管及公路等部门合力攻坚,相当于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一张治理外挂车辆的严密法网。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