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农村客运“路站运一体化”驶入快车道
政府主导,行业推动,部门配合
----襄樊农村客运“路站运一体化”驶入快车道
通讯员刘纯峰报道:襄樊市地处鄂西北,下辖三县三市五区,105 个乡镇,2605 个自然村,农业人口总量4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92%,进入“十一五”时期“三农”问题成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重中之重,今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交通发展决定》,我市交通运管部门专门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达通畅工程”,按照“地方政府主导,主管行业推动,相关部门配合,不断创新思路,狠抓典型示范,强化引导”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理念,精心规划扶持农村客运发展,半年来,农村客运“路、站、运一体化”建设起步平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客运发展实现了10%的增长率,今年全市新开发农村客运班线39条,新投入班线客车133台,公交客车18台,新通村113 个,完成了候车棚侯车棚建设任务124个,招呼站牌185个。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环境空前宽松
农村客运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全面确保“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我市运管部门积极向当地交通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目前我市农村客运工作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政府在发展农村客运的主导意识明显增强。
一是市政府《关于加快交通发展决定》的出台成为加快我市农村客运引擎。“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站棚建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通到农民家门口”,这是襄樊以政府名义提出了我市“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建设目标。决定进一步强化了各级政府发展交通的责任。强调了地方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规划、全面投投入;要求市县两级财政要继续把农村公路建设奖补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明确要求对交通建设项目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和照顾,原则上将取之于交通建设的增量收入用于交通建设。按照“站场社会化、社会办站场”的精神,鼓励社会资本兴建农村侯车亭、招呼站,鼓励采取“以商养站”、“租养结合”等经营方式,发挥农村客运站场功能,按照“社会投资、政府补助”的思路,落实农村客运运力发展定额补助。对于“十五”期尚未通客车的行政村、符合交通部《乡村公路营运客车结构和性能通用要求》、符合农村客运运力发展规划、承诺为农民出行提供连续服务的新增客车,采取每客座400元定额补助的方式,引导发展符合国家标准、适应农村运输需求的车型,增加农村客运车辆投放数量。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以县乡公路为依托,联结县、乡、村三级的农村便利客运网络,到2010年,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客车”率将由54%达到95%。
襄樊农村客运发展新政自2月17日出台后,民间投资农村客运的热情空前激发。3月3日,谷城县农民熊英、万伟投资61万元新购的6辆客运中巴,正式投入到三岔路、大山沟、东湾等6个村庄至县城客运线路上,成为我市农民投资农村客运的大手笔,8月28日南漳县九集镇吴家集村村民袁本宏投资40万元的“吴家集客运站”终于建成,这是我市运管部门积极探索“站场社会化、社会办站场”,实施社会建站运管补助、协助投资者办理用地、建房报批手续等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农民个人投资建站的新成果。目前,该站每天有14辆面的车、中巴车在此经营,日发客运班次36个,运送当地农民工150余人次,取得了良好社会经济效益。
二是县、市(区)政府发展农村客运主导地位凸现,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环境空前宽松。随着市政府《关于加快交通发展决定》下发和实施,县、市(区)政府对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空前重视,在襄阳区交通运管部门的努力下,今年4月18日,襄阳区政府以襄政发(2006)23号向全区下发了《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三年税费优惠扶持,统筹团购保险,降低门槛引进”的扶持发展政策,对所有从事农村客运班线经营的车辆,在三年内,要求地税、交通、工商、城建、公安等部门在税费征管方面按国家规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予以最大优惠;对所有从事农村客运班线经营的一律实行报备登记制,交通、工商、公安、城管、物价、地地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建立发展农村客运“绿色通道”,尽量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形成了政府推动,交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各负其责的组织领导体系。为“路站运一体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保康县交通运管部门针对县内农村客运市场小型客车非法经营突出的问题,通过多次汇报,得到了保康县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今年四月县政府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交通局关于整顿规范小型客车营运秩序的实施方案》,对以县城区为中心往返马桥、寺坪、过渡湾、温泉、五道峡、黄堡的小型客车客运秩序进行专项整治,县内农村客运市场得到了前所未有规范发展,上半年全县新增农村客运车辆108台,开辟线路18条。
三是乡镇政府发展农村客运主体意识的增强,为站场建管提供了一个好环境。市、县(市、区)政府发展农村客运主导意识增强,也极大地带动了乡镇级政府对农村客运支持、扶持。在宜城市刘猴镇政府的支持下,今年他们专门为修建五级站融资5万元;枣阳市新市镇在五级站建设中,虽在开始时缺乏主体观念,主导意识不强,但在运管部门的争取下,观念发生了转变,该镇政府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上都出台了相关政策,目前工程已经完成,成为今年五级站项目建设完成最快的。在谷城,在交通运管部门争取下,谷城乡镇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起站场维护管理,通过当地村委会对每个候车棚(亭)落实一个具体养护人,然后由县交通部门、镇、村、养护人层层签定责任状,有效解决了点多、面广难管理的问题,有效杜绝了候车棚(亭)上拴牲畜、堆放杂物、畜意破坏等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行业推动力度,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空前活跃
在取得政府支持的同时,我市运管部门努力借助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动部门协作,不断发挥行业引导管理职能,农村客运市场发展空前活跃。
一是部门联动,合力扶持。在地方各级政府的主导下,我市各地今年对涉及农村客运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不符合国家有关的税费政策的项目一律取消,并逐步形成了政府基本的倾斜扶持政策,襄阳区,地税、交通、工商、城建、公安等部门承诺在三年内在税费征管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予以最大优惠,尽量降低门槛、简化手续;谷城交通局和运管所采取减征或缓征客运附加费和运管费的措施,为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客运创造条件。南漳县在运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实现了对从事乡村客运的车辆运管费、工商费、营业税也进行了部分减免,农村客运发展的政策环境空前宽松。
二是因地制宜,精心筹划。为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工作进程,确保各项建设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全市运管部门按照“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四定一挂、程序简化,通村达户、平安到家”的“路站运一体化”服务理念,深入调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客运“十一五”发展规划,精心筹划末来五年农村客运发展的蓝图。我市南漳县通过调查摸底,确定了今年完成三大区域网的建设,新增通客车行政村30个以上,即以武镇为中心的区域客运网,以九集为中心的区域客运网和以龙门为中心的区域客运网。同时还结合当地实际,在农村客运试点区域以外进行“两个延伸”、“一个试运”。即将县城至涌泉公汽热线延伸到老官这条冷线上来;按照路修到哪儿车通到哪儿的要求,将导弹基地公汽线延伸两公里;从其他线上抽调两台车在刘集至导弹基地至南漳线上试运行。谷城县确立“一个中心,四个组团,放射性布局”的农村客运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城关为中心,以石花、盛康、庙滩、冷集四个“卫星城镇”为结点辐射村镇的放射性布局,以实现公路修到哪里,客运班车就基本通到哪里的路、站、运一体化目标。老河口市坚持以顺通公司为依托,紧扣秦集、张集为中心,路站运捆绑发展的思路。发展思路的创新,农村客运发展空前活跃,客运班线不断向村组延伸,农民出行更加方便,村镇班车通达率不断提高,车辆档次不断升级,农村客运网络已初具雏形,基本适应了我市农村出行的需要。
三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为了抓好“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全市各地(市、区)均确立了示范乡镇和示范线路,试图通过“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方法加快我市农村客运的发展,目前全市确定的试点乡镇包括襄阳峪山镇、枣阳吴店镇、谷城盛康镇、保康店垭镇、南漳武镇、襄城卧龙镇等,试点客运班线包括老河口三同碑――仙人渡、王集――讴乐、枣阳――吴店、枣阳――新市、太平――先进村。选择以乡镇为农村客运发展试点的地区都十分注重整个乡镇区域内的乡村客运统筹协调发展,如谷城的盛康采取了辐射环状班线运行方式,南漳的武镇采取了区域循环运行方式,他们通过对原有线路的延伸和新增线路合理布局尽可能多地串起更多的行政村,通过对运力的合理调配让更多的乡村线路开得通、留得住,南漳武镇通过新增和延伸8条线路使全镇40个行政村串连起来,由于注重了乡村线路布局的统筹协调,有效地避免了因社会经济、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班线经营之间效益的不平衡。襄阳区运管所为了抓好示试点建设,他们根据峪山镇村组建设规模、分布情况,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公路建设等实际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设计了“打伙---王冲---峪山”和“朱洼---袁店村---峪山”两条示范线路,为了增强示范效果,他们还组织召开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动员会,采取悬挂标语横幅、电台广播、电视新闻、答记者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动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7月8日襄阳区在峪山镇开通首条农村客运示范线时,襄阳区区委书记及四大家领导亲临会场为开通仪式剪彩,试点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开展。元至七月,全市共新增运力174台,新增农村客运班线51条;农村班线新通村118个,村村通客车的发展速度较往年明显加快。
四是“两网”联动,为农便民。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县(市、区)城关为中心辐射的乡镇农村客运人流相对集中、稳定,效益也比较好,而以乡镇站为中心辐射村组,及村组间、乡镇间农村客运市场客流分散、流量小且很不平衡,所以我市运管部门在发展壮大农村客运市场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因地制宜,划分两个网络,分层指导,务求发展实效”作为农村客运发展的基本指导原则,对农村客运两个网络分别进行指导。
(1). 城乡一体化公交网。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群众对方便、快捷公交化运输方式需求越来越迫切,城关到中心乡镇路况好、路程短、人流大完全符合发展公交化运输。为此,我市运管部门坚持以公司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为发展导向,对原来运输公司及个体经营业户进行全面整合,以普、中级客车为发展目标逐步淘汰“老、旧、破”及技术状况不达标的车辆,以专线运输公司化、运行方式公交化作为城乡一体的农村客运网络基本思路。目前,在我市谷城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轴心,以周边的石花、冷集、庙滩、盛康4个中心城镇为“卫星”的“半小时城镇圈”,惠及了区域内的30多万人口,促进了城乡生产、生活交流。白天进城里干活赚钱,晚上回乡下生活成为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新现象。在南漳今年他们采取热线带冷线的办法,将县城至涌泉这条热线延伸到冷线老官;按照路修到哪儿车通到哪儿的要求,将导弹基地公汽线向前延伸了两公里,通过线路延伸新增加通车村7个。在市区,对去年公交化改造后的3路、16路运行秩序进行专项整治,现在车辆整洁了、运行平稳了,价格实惠了,营业时间延长了,城郊的村民出行也前所未有地方便了。
(2).各具特色的乡村客运网。以乡镇为中心,以村组为据点乡村客运网是整个农村客运发展的难点、重点,也是整个农村客运网络建设成败的关键。我市运管部门在认真总结前几年乡村客运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营方式更灵活,组织形式更科学,以放为主,以管为辅”的发展策略和“定标准车型、定服务承诺、定服务价格、定运行区域、挂牌运行”的农村客运运营模式要求,鼓励各种经济成分投资乡村客运,支持发展适合农民出行需求、符合安全准入条件的普通车辆,对符合乡村客运线路发展规划、车辆符合安全技术条件的不论是公交化运营、区域经营、循环运行都允许存在。南漳对开通客流较小的行政村的经营车辆实行“一村一车”和“一线一车”,并且不受线路、时间、班次的限制,这样就尽可能地保证乡村运力和客流的有机统一;但对原来运力较为充裕的线路则进行适当地地调整,武镇至安集的客运班线原有12台小面包车经营,竞争激烈,村民乘车安全无法保证,南漳县运管所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退四进一”的运力调控,将原来12辆面的车调整为三辆17座“楚风”客车,减少班次密度,在提高了安全保障的同时,减少了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矛盾。襄城区在发展以卧龙镇为中心的通村农村班线过程中,为避免一哄而上无序竞争挫伤发展积极性,确定了总量控制、有序发展的原则,分批发展运力,保障了先期进入的农村客运经营能够有足够的效益;襄阳区在对峪山镇乡村分布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公路建设等情况调研的同时,对两条新线路进行合理的设计,在保证农民乘车比较方便的前提下做到线路尽量不重叠,避免出现“开得通、留不住”或争抢客源、不当竞争等。
目前,我市一个以县乡道路为基础,乡村为重点,经济区域为中心,线片相连的乡村客运网正在形成,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正逐步实现互促、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