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山西’村村通公路、通客车’工程纪实
“现在坐车又方便又便宜,车站就在俺村口,抬起腿就能进城。”在山西平顺县通往长治市区的一辆农村客运车上,一位带着一筐新鲜豆角的老大爷高兴地对记者说。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每天早上花一块钱进城,到市场上卖掉农产品,可以在午饭前赶回家,而以前要换乘两次车,来回要花六块车费,还因等不到车得在外面吃饭。现在一天不仅可以省下十来块钱,还能早几个钟头回家干很多农活。
这是山西省开展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的“双通工程”给农民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山西省运管局李局长说,把客车开进农村,让农民不但能够走出农村,还走得方便走得经济。记者了解到,目前山西省已经初步完成了“双通工程”,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辅助、乡村道路为补充、场站设施为节点的相对完备的客运网络,同时着力培育完备统一的城乡客运市场,努力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到今年7月,全省119个县市中已有64个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农民“一票进城”和“零换乘”。
山西的农村客运建设起步较晚,一是山西省地形复杂,太行、吕梁两大山脉贯穿南北,很多贫困山村村民深居大山,有“小聚居,大分居”的特点,给发展农村客运带来了不便。二是体制问题。多年来山西省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一直沿用二元体制,即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公共客运由城建部门管理,之外的道路客运由交通部门管理,一个完整的市场被人为的分隔成了两块,造成了运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给农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
如何能让千万农民“村口乘车,一票进城”?山西省采取了以下措施: 修好路,建好站。“加大对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的投入,积极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是建立农村客运市场的基础。”山西省交通厅副厅长张润如是说。据介绍,到2005年年底,山西全省100%的乡镇都通了沥青路,83%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沥青路。建成等级汽车站201个,乡镇汽车站105个,农村候车亭1797个,招呼站牌11534个。目前已经在全省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行政村为节点,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农村客运网络。
破樊篱,一家管。发展农村客运必须解决“二元分离”的体制。记者了解到,山西省119个县市中已有64个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实施城乡交通一家管。如方山县、中阳县、文水县等地人民政府制定了城乡公交客运管理办法,规定城乡公交应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确定县交通局为城乡公交客运行业的主管部门,其所属的道路运输管理所负责城乡公交客运业务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重保护,抓监管。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大多数农村地区路况差,平时客流小,运价相对较低,成本偏高,经营户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为此,山西省大多数县市统一思想:要使农村客运车辆“留得住,有效益”就要坚持农村客运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努力做到多予少取,让利于民。襄垣县在实现城乡公交由交通部门一体化管理之后,县政府减免了公交公司的养路费,交通部门也未征收任何规费,在办理从业资格和乘务员证方面,运管所将培训费减半征收。经营户负担减轻了,效益上去了,自然也就留在了农村客运市场。
同时,山西各地还加强了对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督管理,着重解决农村客运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客运车辆设备状况进行监督,逐步淘汰老旧客车和技术状况达不到要求的车辆,提升司乘人员安全意识,严厉打击“黑车”非法运营。这种保护和监管两手抓的做法,从根本上强化了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营基础,保障了农村客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