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定额补助 缺口自筹
宜春是江西省的农业大市,在全市53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达391.9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8026公里,其中,农村公路就有16762公里,占通车总里程的93%。“十五”期间,为改变农村公路面貌,方便农民出行,宜春市不断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共新建、改建县乡公路沥青(水泥)路3647公里,完成投资13.3亿元,分别为“九五”期间的5.1倍和6.2倍。5年来,全市新增通沥青(水泥)路的乡镇29个、建制村710个,通达比例分别比“九五”期末提高了28.8%和30.8%。
落实资金是农村公路建设的关键所在,钱从何来?宜春市采取“定额补助、缺口自筹”的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定额补助”,即在争取国家及省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市政府对国债、老区项目也进行一定补助。“缺口自筹”,即不足部分由乡镇自筹解决。主要措施:一是要求乡镇财政根据自身财力,对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进行一定补助,经济情况好的乡镇多补助一点。二是通过拍卖山地、林木和从沿线土地增值、资源开发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投入农村公路建设。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及外出工作人员捐款、捐资。四是秉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由农村公路建设民间组织负责筹集管理建设资金。
实行“四制” 严把“三关”
在农村公路的建设中,宜春市交通部门坚持以质量为中心,以管理为主线,切实把关系广大群众利益的好事办好。他们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实行“四制”,即所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均落实了项目法人制;所有工程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由监察、计委、交通、财政等部门全程指导与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不以最低价中标;全面推行工程质量监理制;实行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乡镇长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负行政责任。
在施工过程中,他们严把“三关”,即严把材料来源关,对水泥、钢材、砂石等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坚决禁用;严把施工操作关,对每个在建公路项目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监管人员,常驻工地监督施工,发现问题立即纠正;严把工程验收关,严格按照等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验收,对不合格项目坚决要求返工,直到合格为止。此外,该市交通部门还不定期督察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对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并且所有经验收项目质量合格的乡镇,由市委、市政府给予经济奖励。
以修路促经济发展
如今, 伴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加快,每天都有几百辆外地的大货车到宜春来拉蔬菜、水果。据了解,2005年,全市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实现总产值45.58亿元,创造税收1.53亿元。农村公路运输产业和汽车运输产业得到更快发展。截至2005年年底,全市营运车达到20214辆,其中客车1821辆,货车17514辆,货运公司达到305家。目前,宜春已初步形成了樟树中药材、丰城油茶、高安肉牛、袁州和奉新的蔬菜等十大产业链,公路沿线建成了草食动物、生猪、水果、蔬菜和花卉五类无公害农业生态示范基地20多个。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宜春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不仅要解决百姓“行路难”的问题,更要注重解决农民的生产和运输问题,必须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提高农民生产力,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为此,他们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新建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6200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的建制村1300个,让全市所有乡镇通沥青(水泥)路,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基本实现“村村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