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浙江]努力发挥交通的先行作用

2006-08-08 06:42来源:金华日报

    当前,全国上下正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农村公路作为直接服务农村、惠及农民的公益性、基础性设施,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保障。因此,如何通过加快农村公路发展,如何修好路、养好路、通上车、确保安全,从而更好地发挥交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行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近三年来,我市交通部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已夯实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定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一是乡村康庄工程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建设里程为7184公里,完成社会总投资20.3亿元,全市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8.6%,受益农民达到近200万。二是县道硬化工程如期完成。交通部门去年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市县道沙石路面改造工程800余公里,完成投资3.39亿元。三是乡道路面硬化工程将基本完成。2006年全市乡道硬化将力争完成1407公里,届时所有乡道将全部铺筑水泥路或沥青路。四是农村班车通达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站场有1708个,其中准四级车站8个、港湾式车站700个、招呼站1000个;全市农村班车通达率达到了82%。

    然而,尽管近年农村交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农村交通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如自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相对较低、农村公路尚未完全联网贯通、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服务能力不足等。因此,要发挥交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行作用,仍要突破难点,勇于创新,紧紧围绕“两个依靠”,切实注重“三转变一加强”,不断提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一、做好“两个依靠”,是抓好交通工作的法宝

    农村公路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它本身市场化的程度很低,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自我完善。所以,农村交通事业发展要始终依靠党委政府、始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两个依靠”是抓好交通工作的法宝。以前我们坚持“两个依靠”,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现在,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农村运输事业的发展,仍然要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才会有生命力。

    二、从注重“两率”转变为提升网络化水平,是提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前提

    “两率”就是乡村康庄工程的通村率、硬化率。通过近几年来的农村公路建设,行政村公路的通达问题已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我们应在调查研究农村公路现状的基础上,切实转变农村公路由原来为了通达的目的转变为农村公路联网的更高层次。在中央、省出台相应的政策前,我们要对完善农村路网这一重要工作未雨绸缪,早研究、早规划、早行动,重点做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的规划以及实施前期的相关工作。今后,农村公路的建设重点转移到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到大的自然村之间的公路建设,特别是平原地区的农村公路村与村的联网、通村公路与干线公路的联网、通村公路与重要县道的联网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实施,真正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农村公路沿线乡镇、村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作用。

    三、从注重修通道路转变为路、站、运一体,是提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关键

    农村公路修通了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通车。建设农村公路不仅仅是方便老百姓的出行,重要的是路上要有客运、货物业务的运输经营,农村公路上只要有了车辆的运输,就会相应地带来收益。所以,我们在修建完成道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及时考虑配套上马沿线的站点设施,安排必要的公路客、货业运输班车,以尽可能使农村公路逐步成为路、站、运一体化。有了这一理念的转变,首先要对客运网络作合理的布局和规划,立足以乡镇为结合点,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运输网络;其次,加强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在班车运行的干线上要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在中心乡镇建设准四级客运站,终点建设回头站、沿途建设简易(招呼)站,着力推进路、站、运一体化格局;鼓励沿线农民拓展一些技术要求不高、投资少,如汽车、摩托车修理或服务等方面的业务;研究适宜农村运输的特种车辆,探索农村运输的实用模式,最终使得农村公路真正地发挥作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四、从注重道路建设转变为建、管、养并重,是提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条件

    农村公路建设好了,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就是农村公路的管养问题。农村公路的管养,关键在于党委政府重视、解决或明确经费来源、建立管养机制这三大方面的问题。首先,党委政府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公路管养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经费列入县(市、区)、乡(镇、街道)年度财政预算,并将乡村公路管养工作列入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乡(镇、街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要明确责任主体。目前,县道由公路部门负责管养,但乡、村道管养主体没有得到落实。要明确各乡镇(街道)为乡村公路养护责任单位,负有乡村公路管理、养护、保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并设立乡村公路养护管理站,建立机构,明确领导和责任人。交通主管部门主要提供行业指导、监督、考核的责任,定期组织检查,提供、审核各类养护工程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再次,落实养护经费。落实养护资金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各县(市、区)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部署,积极主动安排当地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公路养护,多方开辟筹资渠道,采取“上头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建设和养护资金。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各县(市、区)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路管养。其次,乡镇政府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再次,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引导沿线村民投工投劳,养好护好农村公路。

    五、着力加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和完善,是提升交通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的保证

    完善安保工程事关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思想重视,舍得投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的实施,重点集中在山区公路;平原区的农村公路主要任务是抓标志标线和路肩的培植。对陡坡、急弯,其路基本身又不够宽的路段,设置必要的标线、护拦、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我们在农村公路交通的设计、施工阶段乃至后期养护,都要密切关注安保设施工程的完善工作。对一些交通流量大的重点路段或重要桥梁,还应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管理,设置必要的禁行标志,以确保农村公路达到设计要求的使用寿命。

     (作者为金华市交通局局长)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