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农村公路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
“十五”期间,赣州市的农村公路建设不仅将昔日的“摇篮路”、“永修路”改造成了今天的“畅通路”、“致富路”,而且成了“民心路”、“公德路”,促进了农村社会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农民的思想受到涤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加快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步伐,使农民群众期盼已久的心愿正在变成现实,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讲大局、比奉献再度成为时尚,群众把农村公路建设当作自己的事来做,自发成立理事会,自愿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同心协力大搞农村公路建设,如兴国县鼎龙乡水头村外出打工人员张坦贤得知家乡建水泥路,一次性捐款10万元;为修公路而捐款上万元的村民不计其数;捐百上千的更是普遍。在公路建设现场为建设者送茶送饭像当年支援红军一样的动人场景时有发生。农村五老人员日夜坚守在工地,如于都县新陂乡老党员汤祖林为了农村公路建设不辞辛劳,带病坚持劳动,最后倒在了施工现场,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人生的赞歌。农村公路建设涌现了一大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凝聚了人心,倡导了奉献。
其次,公路通,百业兴,地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开发,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全果园开发面积达近14万公顷,引进了一大批农业项目,引进合同资金20多亿元,小水电开发上万个,农民朋友通过农村公路改善,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如信丰县大塘埠镇有5000亩萝卜、洋薯,以亩产5000公斤计算,每公斤降低运输成本2分钱,亩均增收100元,一年便可增收50万元;兴国县高兴镇文溪村水泥路修好后,农村养一头猪仅运费就可节省15元,一户人家生产生活资料一年可节约200元,沿线农民仅运费一年可节省20多万元。可圈可点的鲜活事例真是数不胜数,隐性经济回报无法估量
再次,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活了农村消费的市场。观念一变天地宽,过去农村路不好,卫生条件差,遇上雨雪天农民群众就聚在一起喝酒、赌博、进行迷信活动,可现在不管下雨或下雪都能外出做生意,原群众出行靠走路或骑自行车,现在家家户户基本购买了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仅“十五”期间全市摩托车就新增了40多万辆。彩电现在农村也基本普及,在吃、穿、用上也大有改观,农村消费市场的激活,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农民现不仅自身消费,还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引导城市居民消费,欣赏田园风光、旅游观光、体验农家乐的农村旅游也在全市悄然兴起。
另外,公路繁荣了农村,发展了经济,富裕了农民,小康楼象雨后春笋般建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设施,而且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其它软环境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