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巴”何日变“香巴”
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班车的“双通工程”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但农村客运班车内却是“五味”杂陈,座套“五色”俱全—
空调、电视机、洁白的座套、纯净水……坐过长途大巴的人,已经开始习惯享受大巴舒适、惬意的航空式服务。然而,在笔者下乡的过程中发现,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长途客车相比,农村客运班车的服务质量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卫生条件让人不敢恭维。入夏以来,农村客运班车卫生状况更差,其色其味,令有过乘坐经历的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脏乱车厢 乘客难耐
6月29日,天气非常炎热,笔者坐上一辆从莒县县城客运站发往乡镇的客车,刚上车就闻到车里有一股难闻的汗臭味,虽然车窗是开着的,可是坐车的人比较多,也非常拥挤,大家出汗后散发的味道很浓,车里也没有空调,一个小风扇呼哧呼哧地在司机头顶旋转,看得出司机还是比较凉快。也许是习惯了车里的味道,司机一边开车一边还吃着根香蕉,其实车里的味道不只有汗臭味,还夹杂着一股汽油的味道,很难闻,就是再好吃的东西恐怕也不会引起乘客的食欲。有的年轻人甚至把头伸到车窗外,试图躲避难闻的气味,但看起来相当危险。再看看座套,上边也是一块油一块灰,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即使有空位,恐怕乘客也不敢落座。
7月4日,笔者搭乘一辆从泰安开往大汶口的农村客车,这辆车是今年县里为农村客运线路统一配备的新车,本以为新车的状况会好一些,但一上车一股闷热扑面而来,原来这辆车也没有空调。汗流浃背的乘客好不容易寻得座位,却发现车座上散落着瓜子皮、烟灰等杂物,座套则污黑油腻,可谓“五色”俱全,且气味难闻,遮阳窗帘也是脏兮兮的,几乎看不出底色,与农客的新外表很不相称,以至笔者一路不敢将头踏踏实实靠在油腻的座套上。
而座旁吸烟者,更是旁若无人般乱弹烟灰,乱丢烟头,对车门上方“禁止吸烟”的警示标语视而不见。闷热的车厢内,油烟味混杂着汗味,空气更加污浊,售票员对此却从不劝戒,多数乘客只能无奈接受。
车主漠视 监管缺位
乘车次数多了,一日,笔者便以闲谈的语气询问售票员,怎么不劝劝吸烟者?洗洗车座套?年轻的售票员听了不以为然地笑笑:“劝什么劝啊,乡里乡亲的,我劝了人家,下次人家不愿坐车怎么办?车套拆卸不方便,洗一次挺麻烦,也费钱,凑合着呗。”
“那车套不洗,卫生什么的没人管,没人投诉吗?”笔者再问。“嗨,我们自己承包的车,谁管啊,都是老百姓,谁会为这个投诉?”售票小伙更加不以为然。
原来,农村客车多数为私人承包,车站等运营部门在关注其安全与效益外,对卫生状况并无硬性规定,农村客车的卫生状况依据的是车主和乘客的自觉性,而车主通常更关心的是经济效益而非卫生状况。正是相关主管部门监管的缺位及车主自觉性的缺乏,造成了农村客车卫生状况日益不堪。
加强管理 提升意识
其实,做好农村客车的卫生,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难!笔者建议,为了乘客的健康和安全,车主可在客车里放点香袋或者喷点香水,以改善车里的气味;车上的座套应该保持干净卫生,要经常换洗;时常检查客车油路和电路系统,以防止漏油和电路系统接触不好而导致的汽油味和电线烧糊的味道散发到车内。更为重要的是,运营部门应尽快明确卫生监管职责,增强车主经营、乘客乘车时的卫生保护意识,让农民兄弟坐上便利车的同时,也让他们坐上舒适车,不让村村通班车的形象打了折扣。陈轶群刘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