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项目通过验收
2006-06-22 10:08来源: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由新疆交通科学研究院主持、新疆生地所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国家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国道315线病害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近日通过成果验收与鉴定。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结合国道315线改建工程实际,对沿线主要病害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组合防护结构设计和工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由新疆生地所主持完成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疆生地所在该项目中主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员周华荣、研究员钱亦兵、副研究员周可法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课题组不畏艰苦、认真求实、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干旱区道路路域工程生态环境区划原则与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信息,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公路穿越保护区段生态环境敏感区段,针对野生动物(野骆驼)的生态学特征,提出相应的环境减缓措施和符合实际的补偿方案;在工程生态区划的基础上,编制环境行动计划,为干旱区道路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初步范式;创造性地提出干旱区道路工程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有较强的理论突破;而且充分考虑遥感信息资料和工程设计数据的综合应用,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且快速方便,有较大的实用性。有关干旱区道路工程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论文已发表在国际EI收录期刊《环境科学》,并应邀参加了2006年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的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大会。
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结合国道315线改建工程实际,对沿线主要病害和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组合防护结构设计和工程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由新疆生地所主持完成的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系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新疆生地所在该项目中主要承担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内容,研究员周华荣、研究员钱亦兵、副研究员周可法为该项目的主要成员。课题组不畏艰苦、认真求实、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干旱区道路路域工程生态环境区划原则与方法,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信息,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公路穿越保护区段生态环境敏感区段,针对野生动物(野骆驼)的生态学特征,提出相应的环境减缓措施和符合实际的补偿方案;在工程生态区划的基础上,编制环境行动计划,为干旱区道路环境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初步范式;创造性地提出干旱区道路工程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以及相应的方法与指标体系,有较强的理论突破;而且充分考虑遥感信息资料和工程设计数据的综合应用,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且快速方便,有较大的实用性。有关干旱区道路工程景观生态环境风险评价的论文已发表在国际EI收录期刊《环境科学》,并应邀参加了2006年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的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大会。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