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速与绿色同行: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环保水保侧记
车下宜昌长江大桥,向西南行驶便进入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试验段。行进在柔美的黑色大道上,沿途鄂西旖旎风光尽收眼底。因地造势,路景相伴,人们只觉安全舒适,快捷,一路赏心悦目。
去年底建成通车的宜长试验段,全长虽然不到17公里,但在解决沪蓉西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难题中先行破题,成为全线建设的一根标尺。在建设者的精心呵护下,随着这条大道的不断延展,一条绿色长龙两年后将穿越鄂西崇山峻岭,展现在人们面前。
恩施山青水秀,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素有“鄂西林海”之称。高速公路建设,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这也是“沪蓉西”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早在工程开工前,指挥部就确定了环保、水保目标,与中标施工单位一一签订了环保责任状。并首开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先例,委托权威部门对全线水土保持敏感目标和特殊地段实施水保监测,将建设生态路的理念植入每一个建设者的心中。
抓好环保水保,设计先行。“沪蓉西”全长约325公里。设计单位充分结合鄂西南山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等特点,引入地质、地形、环保选线以及动态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理念,首次采用半路半桥方式构筑公路路基,避免对山体大开大挖。全线线路设计曲线率近80%(即100公里有80公里是弯道),可以说是弯连着弯。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在沪蓉西高速榔坪特大桥工地,项目部副经理韩宏亮说,以往修路总是先破坏后保护,现在他们是边修边保护,尽量减少施工对绿地的破坏。
榔坪特大桥有一段桩基扎根山坡,原计划开辟一条3公里长的施工便道上山,可1公里便道要毁绿4000平方米。建设者们犹豫了。“能不修的就不修!”韩宏亮说。后来,他们硬是用吊车、用人工将所需设备、材料一点点吊上了山。目前,榔坪特大桥项目已投入100多万元用于环保,其中新植紫穗槐达5万多株。
中铁十四局集团二公司沪蓉西项目部在修施工便道时,充分考虑清江支流青岩沟和龙潭沟的泄洪要求,对长达800米的沟底和侧壁用浆砌片石修筑、硬化,既保护了水土,又形成了永久性的排水设施,等于进行了一次“小流域治理”。施工弃渣场四周采用浆砌片石挡护,并特意设计成梅花状,覆土后种上花草,成为一道景观。
项目建设至长挖方地段,按照大多数高速公路建设的做法,都是继续使用防撞钢护栏板,但沪蓉西在建设时却结合现场的山地特点,在一些挖方地段通过改造边沟地形和植被防护,取消护栏板,在保持高速公路封闭性的同时,既体现了环保和人性化,又节约了钢材。沿途的原始地貌和生态植被最大限度地被保留下来。连施工中形成的大水坑,也在精心“装扮” 后摇身一变成了令人赏心悦目的池塘。
边坡通常是高速公路绿化的难点。一般高速公路对边坡均进行工程防护,要么砌上厚厚的水泥墙,要么拉上结实的铁丝网,看上去单调、冰冷。宜长试验段在边坡绿化上,则采用了边坡生态防护施工技术。施工者首先在石质和膨胀土边坡上打锚杆,挂上双层镀锌铁丝网,然后进行“客土喷播”,用高压枪将客土和草木种子打附到坡上铁丝网内,再将肥料喷上去。这项技术的运用,使得边坡完全被植被覆盖,既稳固了边坡,又美化了环境。他们还在边坡播草中加入一些野花组合,地毯式的绿色边坡面上点缀成片野花,使边坡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瑰丽景象。
野生动植物成为建设者们呵护的精灵。宜长段大溪水库处的杜仲、贺家坪柏树包的篦子三尖杉、钟家老屋的百年古樟树等,均是受保护植物。在选线中,设计者尽量避绕,万一不能避绕的就移栽保活,施工中设临时挡渣墙、标示牌、围栏等进行综合保护。去年进场初期,支井河、野三河等工区发现有动物活动的踪迹,为使它们免受惊吓,两个工区将爆破等施工作业一律放在白天进行。
沪蓉西高速公路途经我省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沿线林木茂密,自然环境优美。建设者充分利用沿线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资源,进行环保选线。据介绍,工程建设后期,建设者还将在桥头、隧道口、服务区、互通道、监控所兴建雕塑、浮雕和广场、展览馆等,再现风情万种的土苗文化,把路和文化结合起来。车在路中走,人在画中游。
沿途播撒绿色,处处体现生态保护理念,即将建成通车的沪蓉西高速公路让人们深切感受到:“高速”,原来如此美丽!
建西部绿色长龙:访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曹传林
沪蓉西高速公路是我省高速公路由东部平原向西南山区转移的标志性工程。公路途经我省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沿线林木茂密,自然景观优美,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独特,如何在工程建设中留住青山绿水,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沪蓉西高速公路指挥部总工程师曹传林。
记者:沪蓉西的环保和水保难在哪里?曹传林:概括地说,主要有六大难题: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加之受山区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环保水保管理压力大;公路建设改变了地表功能,对植被产生破坏,取土、弃土、路基开挖及填筑受雨水冲刷,都会引起土壤侵蚀加剧,造成额外的水土流失;长大隧道多,弃渣量大,若弃渣不当可能引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桥梁基础在不良地质区域开挖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反过来对桥梁的安全造成危害;施工期的水土流失、施工营地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引起地表水质变差,甚至造成地表水体出现功能的改变,引起水质污染;山区群众生活、生产用地十分珍贵,项目建设占用耕地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对野生动植物影响突出。
记者:抓好环保和水保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曹传林:指挥部将环保水保工作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真对待,提出了“原始的就是最美的,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施工中最低限度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复”的环保水保理念,并采取多种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水土流失。一是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二是用有指导性、操作性的强制性条款监督指导环保、水保工作的实施,三是全面推行环保、水保目标责任制,四是引入环境监理,全面指导项目建设规范管理,与主体工程同时招标,五是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与水保监测单位开展全线施工环境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六是严格执行施工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七是动员各种力量,参与项目环保水保工作等。
记者:沪蓉西环保水保是怎么设计的?曹传林:沪蓉西高速公路建设超前考虑了环保水保问题,设计中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环保选线”原则,尽量减少路基高填深切,规避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路基设计视地形、地质情况合理选取断面型式,避免大填大挖;隧道洞口设置“早进晚出”,尽可能与自然保持一致,减少对山体的切割。选线充分考虑水文地质情况,对影响环保、人畜用水的隧道,以堵为主,限量排水,确保隧道开挖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不影响山体稳定和工程安全;桥梁视地质情况选取合理桥型和基础以及施工工艺,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建桥对工程量增加不大尽可能建桥,少占用耕地,同时充分利用隧道、路基的废土石方造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前进中的沪蓉西]
泗渡河特大桥“疲劳试验”研究通过评审
5月17日,泗渡河特大桥钢桁梁节点疲劳试验研究通过评审。专家认为,经过200万次疲劳试验,试验模型未出现疲劳裂纹,表明大桥钢桁架梁节点的疲劳设计安全可靠。
泗渡河特大桥是沪蓉西高速公路重点控制性工程之一。评审会上,由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季青等7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认为:试验研究项目选择的三种典型构造形式,可概括泗渡河特大桥钢桁梁节点疲劳关键部位和各种疲劳构造细节,模型选择合理;采用同材质、同工艺制作的足尺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和测试,模型关键部位应力场与原型基本相符,试验模型满足疲劳试验相似准则,试验能够反映原型节点的受力特性,说明模型设计合理,试验方法科学可靠。
宜长段机电工程交工检测
5 月12日至14日,交通部交通工程检测中心受省交通厅委托,对沪蓉高速公路(宜长段)机电工程进行了交通检测。其中收费系统抽检率100%,通信系统抽检率100%,监控系统抽检率30%以上,隧道机电工程抽检率50%以上。根据对实测项目中原始测试数据和现场测试情况的初步分析,检测中心及省质监站的专家认为本路段机电工程技术先进、功能齐全、运行正常并且质量控制较好,达到了优质工程的标准。宜长段机电工程于2005年8月14日开工,2005年12 月30日完工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目前,机电系统试运行状况良好。
张家冲隧道左线贯通
4月28日22点40分,由中铁十五局集团承建的沪蓉西高速公路第十九合同段张家冲隧道左线顺利贯通。
张家冲隧道位于巴东县野三关镇平坦村境内,为上下行分离式隧道,左线长3381米,右线长3626米。隧道中围岩走向多为近水平薄片状,拱顶不易成形,且部分地段裂隙水发育,并伴有夹泥现象。给隧道施工带来了一定难度。施工单位狠抓安全管理,严把质量关,确保了工程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