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2005年区域物流发展回顾与2006年展望

2006-02-21 10:08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 汪鸣

    回顾2005年区域物流的发展,在充分体现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特征基础上,区域物流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价值不断显现。展望2006年,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将随着国家交通运输通道和枢纽建设的全面启动,以及物流技术的应用和专业化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将在促进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支持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建立,加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区域物流的发展热点和重点也将体现在这些促进、支持和加快方面所需要的物流服务与设施的建设上。

    一、2005年区域物流发展回顾

    (一)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改变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005年,我国提出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是近年我国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出现的新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和转移的速度加快、领域拓宽、规模扩大、层次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具有本地优势和竞争力较强的特色经济,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由于这种变化造成了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增强,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有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环境条件,并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产生了新的依托通道、枢纽的网络化、规模化物流需求,从而导致区域物流发展格局的变化。
                     
    1.区域战略格局对物流整体发展形成影响
                     
    中央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战略,首次将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阐述了四大区域的战略布局,完成了全国区域经济的宏观布局,具有很强的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相联系的一体性。对物流发展格局的影响在于,物流系统要支持四大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完善区域之间的通道化物流网络系统,以及区域内部的物流基础设施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区域网络化物流服务格局,以便不断降低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的经济要素流动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效率,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2005年国家启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如北煤南运通道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建设、东西和南北干线高速公路的连通、沿海港口大型矿石与原油等码头的建设,均体现了这种区域物流发展态势,并将长期影响我国整体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和服务组织的发展。特别是9+2泛珠江三角洲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启动,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2005年在“9+2”范围内制定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将更进一步推进物流整体发展格局的形成。
                     
    2.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对物流服务功能产生影响
                     
    四大区域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概念明确,而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潜力提出了定位要求。西部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地区要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中部地区要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东部地区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西部物流而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基础是与中部、东部联系的运输通道的建设,以及西部内部完善的物流基础网络系统的建设,2005年这方面的建设成就较为突出,这种提高西部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的物流功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和基本条件;对于东北地区物流发展,以大连为中心的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建设加快,在运输通道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建设的支持下,物流服务功能不断改善,为深化改革和开放市场奠定物流服务系统功能基础创造了基础条件;2005年,中部地区更重视运输枢纽和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建设,努力提升物流组织与辐射能力,再配合一些区域性物流服务企业的引进和发展,物流服务系统正在构建承东启西的基础桥梁;东部沿海发达的出口加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催生了港口向大型化发展,以及以港口为依托的外贸物流组织服务的创新,突出的是保税物流园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为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流服务基础。
                     
    3.区域发展重点的不同使得物流发展重点发生变化
                     
    第一,针对西部地区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此背景下,物流的发展重点就是资源开发物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的辐射半径,并为高效率开发资源提供物流成本与效率保障。第二,东北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较好,装备制造业也有较好的基础,物流的发展重点就是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所需要的物流配送系统,以及支持装备工业发展的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环境与服务系统的建设。第三,中部地区的产业重点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能源和制造业、流通组织服务,为此,物流的重点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配送服务系统,就是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与服务的发展,以及支撑以中部和组织核心的大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第四,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任务就是保持既有产业的发展能力和拓展国内市场,国际物流和辐射国内的物流系统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围绕上述各个区域的物流发展重点,2005年区域物流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各自在重点的领域取得很大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服务的发展创新,以及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均取得较大成绩。
                     
    4.城镇化健康发展使物流系统发展向高效率演进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为城镇化发展战略,要促进城镇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加强城市群内部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及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必须提高城市物流效率。2005年,城市群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与发展思路的确立,对城市物流系统向高效率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首先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1~3小时交通圈的建设,加快了城市群交通的一体化步伐,大大提升了城市物流效率;其次是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启动,为快速物流发展创造了空间;三是城市间运输通道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为城市间物流组织分工营造了布局条件。
                     
    5.区域政策导向推进物流向更贴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变
                     
    国家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思路是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而且,强调了保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这种政策导向,我国区域物流的发展将逐步摆脱过去盲目的“跟风”发展模式,将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系统的建设上,沿着上述四个方面有序进行,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将更加紧密贴近。2005年,我国四大不同区域的物流发展特点存在差异和不同,也证明了这种发展态势的逐步建立。

    (二)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状况回顾
                     
    正是由于我国区域物流发展格局的转变,2005年,我国区域物流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需要从不同的区域进行总结,以便寻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发展规律。
                    
    1.西部地区
                     
    西部区域物流发展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服务与组织条件。如广西在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大型货运站,山西省筹备建设内陆物流港,重庆建设三峡库区最大综合物流码头,云南结合自身需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都规划建成七大物流中心,兰州加快四大物流园区建设,内蒙古建设物流基地等。二是推进物流服务系统建设,提高物流整体发展能力。如山西煤运“两路经销”共建物流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服务能力与效率。新疆规划建设大物流体系,满足新疆经济发展需要。广西搭建免费物流配载交易平台,建设满足物流企业发展需要的信息环境与信息服务系统。三是加快传统物流服务转型,提高物流业效率与效益。如重庆交运集团打破运输方式的界线,进军航空物流,构建多式联运系统。甘肃整合传统物流服务资源,组建西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提升既有物流服务的企业转型。成都市开展物流企业大整合,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甘肃机场集团空港国际物流中心投运,对航空服务资源进行了整合等。四是协调政府部门物流管理体制与出台相关政策,加快物流发展。四川省18个部门合建物流联席制,改善政府物流管理。宁夏成立物流商会,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和推进物流产业发展。成都出台物流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兰州拟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立产业发展内容与方向。
                     
    2.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物流发展逐渐呈现一定的整体性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一是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等4个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东北物流大通道,为构建东北物流系统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以大连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各省重视物流的发展。辽宁、吉林、黑龙江均制定和出台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在物流网络、运输系统、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加快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物流的发展。如辽宁加快石化物流业发展,沈阳正在成为东北最大的钢材物流集散地,东北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粮食物流系统的组织与服务等。四是营造良好的国际物流服务环境。如大连等重要港口口岸物流环境的建设,珲春等对俄陆上口岸的落地签证加快通关的便利化等。
                     
    3.中部地区
                     
    中部物流由于其便于联系东西、南北的地理区位,而具有区域组织的竞争力,以及这种竞争力所支持的产业布局与流通业组织能力。其物流的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较为关注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与流通业配套的配送物流系统的建设。
                     
    4.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增长不如以前迅猛,使提升质量和效益的压力增加,寻求解压途径使物流服务提升到较国内其他地区更高的地位,区域物流的发展也是围绕这一过程而推进的。首先是推进外贸物流效率提升与不断降低成本的需要,使得对外物流组织与服务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突出表现是建设区港联动的保税物流模式。如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张家港保税区监管物流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天津开发区携手普洛斯建设天津第一家B型保税物流中心,深圳保税物流运作速度实现与国际同步,广州加快建设三大国际物流园区,青岛保税物流园区日前通过国务院验收。二是重视具有提升区域物流效率功能的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整体物流服务平台。如上海市将建全国规模最大的物流仓库,并建设我国最大的粮食物流基地和宝山钢铁物流基地,上海滨海国际物流装备城也将建设,天津七大物流中心初具规模,并积极构筑对外大交通体系适应现代物流的需求,广州快速物流通道延伸至湖南,同时南沙物流装备园项目也已经启动,北京将建设全国最大出版发行物流中心,厦门积极发展成为东南沿海物流中心,杭州将以空运为重心发展快递物流,济南筹建华东最大的物流基地,以及徐州港将建成煤炭配送综合物流园区等。
                     
    二、2006年区域物流发展展望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明确和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会对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服务对象和布局背景的区域物流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区域物流发展热点
                     
    区域之间经济要素流动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将使运输通道和枢纽的建设成为热点,依托通道和枢纽的物流服务与组织模式创新会随之产生,加之2006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物流相关市场全面开放的关键之年,因此,在区域物流的发展上,将产生以下热点:一是区域性物流基础设施资源的整合步伐将加快,依托运输通道和枢纽,便于构建全国物流骨干网络的资源,会成为网络化物流企业的争夺焦点。二是物流地产会逐渐走向更多的物流企业的发展视野,进入国内、国际企业共同竞争的发展阶段,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运营将进入联网为目标的发展阶段,区域物流效率有望在这种背景下得到提升,并为高速公路货运企业的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带来组织上的发展契机。三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物流组织系统和城市配送系统将得到更快发展,城市物流的组织服务将进入市场细分和模式形成阶段,对提高城市物流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四是具有区域服务功能的生产资料、农产品、制造业基地、商品流通基地等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推进新的区域物流组织与服务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二)区域物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跨区域物流发展需要的并非单纯的企业组织和基础设施,更大程度上需要打破地区、行业界限政策环境的支撑,加上2006年我国物流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物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一物流市场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定及协调问题,特别是市场准入、税收、行业监管、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的政策的统一和协调,这是我国近年来物流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但2006年可能更加突出。二是物流资源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提高交通运输、物流等规划之间的统筹和协调问题,这种统筹和协调的核心是对存量资源土地的合理整合与利用,以及对新建设施的土地占用政策明朗化问题,以便解决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中的一系列土地限制和违规问题。三是各个经济区域之间及内部在物流发展上的合作问题。区域物流组织具有统一功能和分工,缺乏合作的分工,将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区域中各个经济实体的利益冲突,会极大妨碍这种合作,需要寻求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创新。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