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交通在汽车和道路间如何抉择
对机械动力的智慧征服,使人类由此进入了汽车文明时代。然而,时下的中国,各大城市的交通困境却是浓缩着现代化进程中的重重苦恼。
在北京、上海等几乎所有的大城市,被喻为“城市病”的堵车愈演愈烈,逐渐成了磨损社会运行效率的“顽症”。“堵”城所堵截的,不仅仅是车轮的速度,还有城市的效率。看看我们的城市,汽车的噪声遏止了人们的交谈和鸟儿的鸣唱;污浊的尾气让人们窒息;狭窄、拥挤的人行道,使悠然漫步变成都市人的一种幻想……
交通问题已经日益引发各城市政府的重视,并已成为民众关心的焦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为此绞尽脑汁,不惜巨资投入道路建设。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率地“摊大饼”式的道路扩张方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并不能根本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因为路修得越多,对私人轿车的吸引就越大,造成车流和人流交叉集中,然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扩建道路。道路拥挤情况依旧,公共交通也日益萎缩”,北京市交委副主任刘小明对此忧心忡忡,“北京城市与城市交通互动发展已经陷入了‘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恶性循环局面,而道路的拓宽终将是有限度的。”
毋庸置疑,城市化的推进是引发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长、总工程师段里仁教授分析,交通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待于人们将解决交通问题的视野扩大到研究和改进整个城市交通综合环境的层面上来。简单地说,解决交通问题的重点不应再局限于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必须将交通工程建设与交通意识建设相结合,即“软”、“硬”兼施,使交通供需关系得到应有的协调。毕竟,城市交通问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长期性已经使得单凭几个规划人员或一个政府职能部门(如建设部门)的力量无法应付。
早在2000年,公安部、建设部就已联合发文,要求全国部分城市实施道路交通的“畅通工程”,力图通过行政手段促进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协调,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但近10年来,各大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近两年小汽车尤其是私家车的数量更以惊人的速度飞涨。有些专家认为,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而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和管理部门却拿不出应对的措施。这等于是在纵容以小汽车作为交通支撑的错误的、甚至是自杀式的交通模式。而城市道路空间的分配又并未给予公共交通更多的优先,导致公交的吸引力每况愈下。
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城市都意识到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限制小汽车的使用量而非拥有量。正如同济大学杨晓光教授所说,你可以拥有小汽车,但你不能滥用小汽车。比如日常生活的上、下班,应当优先选用公交车或公共轨道交通,周末或节假日则不妨驾驶小汽车出门。甚至有专家提出,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要收堵车费,鼓励人们换乘公交工具。
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近十几年与交通息息相关的智能交通系统,对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当代交通管理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且任重而道远。
联系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