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道路运输网官方微信

浙江:世界变小生活更精彩 班车进村掀起“心灵风暴”

2005-05-24 08:24来源:浙江日报

    随着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的推进,“班车进村”现象在我省变得越来越普遍。小小的巴士进村,不仅拉近了城乡之间地理上的距离,还缩小了城乡居民的观念差异。近日,笔者在龙游县湖镇镇青塘坞村采访时感受到,便捷巴士开通一年来,村民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拒绝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不到半小时,“便捷巴士”就从龙游县湖镇镇中心的通村班车停靠点开到了青塘坞村。若不是听村民的介绍,我们很难想到这儿曾是一个被现代生活遗忘的角落。

  山村青塘坞,位于龙游、金华、遂昌三地交界处,历史上从未通过巴士,很多老人不知“公交车”为何物。由于地处群山包围之中,地形复杂,村民出行主要靠步行。村子距离社阳乡政府只有5公里,但是单单翻过一个高坡,一上一下就得花去半小时。村子离县城25公里,村民得走上一个半小时山路到湖镇,才能转车去龙游县城。偶尔能坐拖拉机进趟城,在村里就算件了不得的事了,“拖拉机轰轰响,坐到龙游化工厂”形容的就是这种威风劲。就这样,“十八里山路弯弯”,将青塘坞与现代都市文明隔绝开来。

  因此,“班车开通”成了青塘坞人过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这不,我们乘坐的巴士刚在村里停稳,一大堆等车的乡亲就围上来,有的接人,有的抱着小孩来看车,有的则跟司机拉起了家常。

  司机李启发对一年前班车首次试运行的场面记忆犹新。去年6月1日上午7点,他将贴着“便捷巴士”字样的“昌河”小客车准时开进了青塘坞。令他吃惊的是,印象中冷冷清清的村口,竟然聚集了近百名村民。

  “有人放起了鞭炮,村里热闹得像过年似的:小朋友手牵手,妇女们三两扎堆,打算坐车去湖镇的老人家还换了新衣裳……车一停,就有很多人围着我问问题:车子会不会一直通下去,一天能有几班。”听着李师傅的描述,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青塘坞人当时热切的心情。

可是,试开一阵后,班车就出现了运量不均衡的“冷热病”。在孩子上下学、农民进城卖农产品和回村的时段,车子特别挤,其他时候车子就特别空,有时甚至是空车。“可不能把盼了几十年才进村的班车给坐丢了,又让村子变成山旮旯,”青塘坞村村支书劳玉富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那时候,村两委暗暗下了狠心,实在不行,就动员村干部轮流抽空坐车,给班车增加点收入。”

  青塘坞人想留住班车、改变生活的愿望,班车司机李启发感触最深。中午时分,班车驶进青塘坞,回村吃饭的乘客拉住他的手不放,把他往家拽:“李师傅,上我家吃口便饭去。”空车进了村,竟然也有不相识的村民前来拉他一起吃饭。“这种情形很多年没碰到了。尽管从来没在村民家里吃过饭,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说到这,李师傅笑了。

  村民的渴望感动的不仅仅是班车司机。龙游捷安达客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韦纪军表示,即使班车在短期内出现亏损,也要坚持开下去。龙游县运管所针对青塘坞的具体情况,出台了政策,对班车实现税费的减免优惠。就这样,再过几天,青塘坞就将迎来班车通行一周年纪念日。

  做个自信的山里人

  周五下午,结伴坐班车回青塘坞的,几乎都是放学的孩子。高三学生劳丽玲一路上给我们当起了导游。

  “看,从这开始是去年新修的水泥路。”小导游介绍起来:“在康庄公路修好之前,这里的路可差了。下雨天,一脚踏到泥里就是一个坑,很快积满水,就像油缸;天晴之后,黄泥土高低不平,就像刀枪横在路面上。龙游有句老话:‘雨天像油缸,天晴像刀枪’,就是形容那时候的泥路。”

  现在,泥泞的泥路被4米宽的水泥大道代替了。这条白色的“锦带”将两旁的青山绿水衬托得格外鲜亮。油菜正丰收,果树正在结果,水塘里养着河蚌,坐在车上,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从小导游的话中我们得知,在修路和通巴士之前,青塘坞人是无暇顾及沿途美景的。每天5点多,劳丽玲的母亲就得起床,烧好饭,然后骑车送孩子去乡里或镇上上学,碰到下雨天,她们娘俩就得打着伞在“油缸”里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到学校。“从来不敢请镇上的同学来家玩,慢慢地,也就不好意思去同学家玩了。通车后就好了,可以经常请同学过来玩,还约好了高考结束后一起到山里采黄花梨呢。”小导游的笑容纯真而自信。

  碰到吴爱珠时,她正在家里的两层楼房里打扫卫生。说起班车,吴大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通车之前,每次回娘家,她都是天没亮就出门,在层层叠叠的大小丘陵和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走上一个多小时,然后坐中巴车到社阳乡,再转车,接着再走一段山路才能到家,得耗上大半天时间。

  “出嫁18年,儿子都已经念高中了,家里的情况其实也不错,但是进出太不方便,每次都是带着孩子回娘家,都不好意思请母亲来。”去年班车一通,吴爱珠就把老母亲接到家中,不但让老人家“认了女婿家的门”,还住了好几天。母亲回去时还乐呵呵地说:“通车啦,以后要经常来,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

  班车让出门在外的青塘坞人也变得自信了。在杭州打工的小刘得知班车开通的消息后,今年春节终于有勇气把女朋友带回家来。一路上欣赏清新的山野风光,呼吸新鲜空气,让小刘的女友乐不思蜀,小刘心里更是乐开了花。“从来没有觉得家乡这么美过。”小刘在电话里用明亮的声音说道。

  世界变小生活更精彩

  通车一年来,最受益的除了出村读书的孩子,莫过于一辈子都“捂”在山村的老人。60多岁的余爱香老人,聊起去年初次坐班车的经历,依然十分感慨:“大半辈子过去了,没有那样正儿八经地坐过一趟车。”

  出行不再难,世界在余爱香老人眼里,仿佛一下子缩小了。本来担心会晕车的她,在坐上班车后居然心旷神怡,连胃口都大增,到县城后还美美吃了顿北方水饺。“终于能像城里人那样乘车走亲访友了,不用老催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了。”老人现在一有空,就坐班车去给在县城和镇上安家的儿子女儿送新鲜蔬菜,忙农活时也就更乐呵了。

  年轻人的生活就改变得更多了。不少在县城打工的年轻夫妇,原先都把孩子丢给家里的老人,自己在城里打拼,班车开通后,他们就住回村里,每天坐班车上下班,“跟城里人没什么两样”。这要在以前,是青塘坞人想也想不到的事。

  在青塘坞观察到的一些细节,也让笔者感受到了通车带给人们生活方式上的变化。镇上的电影海报,开始出现在村口;推销新款日用品的商人开始坐班车来到山路尽头的青塘坞;年轻媳妇的发型,分明是县城前几天刚流行起来的;本来村里没有一家企业,现在,小型的木材加工厂、纺织加工部开始出现在村头巷尾;手机信号经过村里的申请也落地了,年轻人相约去镇上,不再是大呼小叫,一条短信就能约定。

  让资源从山头走向市场

  与许多偏远山村一样,青塘坞民风淳朴。全村301户农户,守着11500亩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平和日子。村里特产丰富,是个名副其实的“花果园”:黄花梨2600多亩,板栗800多亩,甘蔗800多亩,西瓜400多亩,还有桃子、橘子……

  然而,通车之前,人们似乎从来没意识到满山都是可以变成财富的“资源”。每到水果丰收季节,村民们往往不是开心而是犯愁。这么多的水果,要靠自家吃,是怎么也吃不完的。送亲戚吧,也不方便。60多岁的黄克有老人就一直为此苦恼着。平日节俭持家的老人在水果成熟时不得不“浪费”一把:西瓜多得连喂猪都嫌多,橘子、黄花梨来不及处理,只好任其烂在地里。有时遍地都是果实,踩都踩不过去。

  山林离村民家一般都有几里地远,大热天的,辛辛苦苦将果子采摘下来搬到家里后,老人家用篮子挎,妇女们用独轮车推,壮劳力用肩挑,步行加上搭三轮车或拖拉机,再坐中巴到县城,七转八转,等到了目的地,往往只能赶上个集市尾巴,农特产也就卖不起好价钱。“扣除车钱、饭钱,有时连劳力钱都挣不回来。”如此一来,人们的积极性难免受到打击,任由瓜果烂在田头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49岁的村民刘智泉一直在青塘坞务农,以钻研果树栽培技术为乐,平日里还义务指导村民。“过去太安于现状了,通车后与外界交往多了,才意识到‘花果园’的市场价值。”班车开通后,刘智泉就“不安分”了。他召集了几个志同道合者,打算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干一番事业。

  今年年初,刘智泉和同伴在社阳乡政府的支持下,开始筹划建立青塘坞村黄花梨协会,打造属于青塘坞自己的黄花梨品牌,计划将分散、无序的种植散户集合起来,形成合力,再利用班车构建的交通优势,把“青云”牌果子运到县城、省城甚至省外……

  正在田头打点果树的刘智泉,兴致勃勃地给笔者算起了账:便捷巴士通车后,半天可以运5吨果子,起码能抵得上过去两三天的运输量,而且省下了雇人运输的成本。最可贵的是通车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用在果树的养护上,果子的质量也会更好。“青塘坞80%的村民有梨树,协会的作用发挥起来后,本来要烂在山头的果子都能变成市场上的鲜果,变成村民的财富。”

  归途中,让人浮想联翩的,除了青塘坞“花果园”的前景,还有青塘坞人淳朴而自信的微笑。班车让青塘坞与都市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也掀起了平静乡村的“心灵风暴”,正是这种不安于现状的内心冲击力,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责任编辑:张鹏飞
您可能更感兴趣的文章

联系与咨询

  • 咨询内容:
  • 姓名:
  • 单位名称:
  • 职务:
  • 手机号:
  •  

    最新动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