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必须突破“硬缺口”不断完善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一直是顺风顺水, 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更加使其如虎添翼,物流市场已成长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并成为国际资本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特别是运输资源的“硬缺口”制约依然存在;行业、地区和品种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的障碍、诚信的缺失和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尚未解决,物流发展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物流供给存在“硬缺口”。
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使货物在途时间延长,压港、压库严重。
资料显示,我国铁路总营业里程居世界第三,完成工作量居世界第二,每公里铁路完成的货运量居世界第一,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物流需求。全国各地每天向铁路部门申请车皮 15万至16万辆,实际只能满足9万多辆的要求。我国现有路网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按国土面积平均的路网密度算,每万平方公里拥有铁路,德国为1009.2公里、英国为699.1公里、法国为538.3公里、日本为 533.63公里,我国只有74.89公里,排在世界 60位之后。按人口平均,我国每万人拥有铁路 0.56公里,排在世界100位之后。
另外,在这几年兴起的“物流热”中,各地规划了一些物流园区项目,也出现了借机“炒做”,圈占土地、搞房地产的问题,但真正投入运作的园区并不多,物流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还很突出。其根本原因是,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幅度明显低于需求增长。2004年物流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0.7万亿元,增长24.3%,增速比同期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低5.6个百分点,也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的水平,尤其是供需矛盾最突出的铁路运输投资增幅只有16.5%。三大负面影响明显
谈到物流发展的环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向记者坦陈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目前诸多因素给物流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是体制方面的障碍。物流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地位不明确,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物流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地方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不能一视同仁,存在地方保护的问题;物流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承揽业务和车辆通行等遇到许多困难,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地方出台文件,要求货运企业统一进入指定的货场经营。
二是政策环境的影响。由于物流产业的复合性,与物流有关的政策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不少企业反映,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明确标准,物流企业没有明确界定;在企业登记、发票使用、税收抵扣、企业资质评定等管理中,都有自有车辆数量的硬性规定,这是整合社会资源的一大障碍;物流企业业务外包时,营业税应征基数偏高;从总体上来说,海关与动检、卫检、商检、外管局等相关部门还不能联动,与企业信息系统也没有接口,又不允许企业预录入,延缓了通关速度等等。
三是市场竞争的“失信”和“失范”。目前,在许多地方存在着诚信缺失和无序竞争的问题。有的执法机构和人员借机乱收费、乱罚款;甚至还有黑恶势力当道,欺行霸市;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打“价格战”;招标中的不规范、“暗箱操作”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联系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