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市场面临洗牌 跨国企业介入加剧竟争
入世三年是中国物流发展最快时期
入世3年来,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外开放更加扩大的背景下,中国物流进入加速发展期。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统计,反映物流需求规模的全社会物流货物总值2001年
为19.5万亿元,2004年上升到38万亿元,增长1倍,年均增幅超过30%;反映物流业社会贡献的物流业增加值2001年为6634亿元,2004年上升到8459亿元,增长27%,年均增幅可达9%。
就盘点总结入世3年来中国物流新进展的话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新闻发言人贺登才。贺登才认为,当前,多种所有制、多种运作模式和多种服务方式的专业物流企业在中国快速成长;各类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实力增强,出现了现代物流加快发展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标准化快速推进,物流条件大为改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物流发展,都在极力营造有利于物流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行业协会也在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贺登才认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物流需求。由于跨国企业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和对全球客户灵敏反应,力求做到全球供应链总成本的最低。因此,他们无论在物流总量,还是服务模式、效率和效益方面都对中国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推动中国物流市场规模扩大、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跨国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加快了中国物流业升级。目前,跨国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使与采购相关的物流业快速起步。全球500强之首的沃尔玛,2002年2月把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迁到深圳;福特汽车每年在中国采购汽车零部件价值超过10亿美元;松下集团提出要在中国国内完成采购过程,“中国制造”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二是在中国寻求物流合作伙伴。如美国联邦快递与天津大田的合作,保利集团与佐川急便的合作,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新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等。三是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据交通部提供的数据,2003年,外商投资中国道路运输业共57个项目,其中53个获批。合同金额7.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3.787亿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38倍和2.18倍。2003年7月,青岛港集团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和中远集团合作经营前湾码头项目,总值7.8亿美元。
跨国物流企业的介入,加剧了中国物流市场的竞争。目前外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重点领域,涉及国际物流或国内市场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采购、供应链管理等项目以及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快递、集装箱多式联运等业务。长远看,如果中国物流企业不能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范围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提升,面临的市场压力和挑战将会越来越大。
跨国企业的运作模式,对中国物流起到了很强的示范作用。跨国物流企业先进的运营理念和兼具标准化、个性化的物流服务模式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这也是中国物流综合服务水平较快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将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将借机扩大在华业务,把中国作为战略投资重点。中国物流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格局。
贺登才分析认为,2004年12月11日以后,跨国物流企业在投资方式上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
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相反,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不能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
全面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物流企业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贺登才认为,首先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构筑大交通、大物流网络,实现区域和区域之间、线路和结点之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明确市场定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的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能力弱、服务差的问题,在第三方物流发展方面,一些企业还存在一定片面性。无论什么样的物流企业,甚至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想通过原有业务功能的延伸来扩大自己的地盘,都想朝着综合物流服务的方向发展。固然,我们需要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但现有的仓储、运输和其他物流相关企业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朝这个方向转化。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的商业模式类同、市场定位宽泛,在同一个市场上打价格战、搞恶性竞争。各类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扬长避短、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三是注重物流标准的开放与对接,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和管理创新。四是积极探索物流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国际物流竞争早已突破国界,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国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物流”、“中国服务”转变,延伸“中国产品”的价值链。五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监管水平。我国的物流环境,既有硬件方面的不足,也有“软环境”的制约。比如,行业分割、地区封锁、政出多门、监管错位等等。为此,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监管水平,努力营造统一高效的物流环境。
联系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