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一个与绿水青山、美丽宜居的城乡风貌相适应的出行系统,让群众在低碳绿色、高效便捷、安全经济的交通环境中切实体会获得感?浦江县委县政府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工作,深化改革、改进供给、强调绿色、务实创新,将行政合力、民意推力、企业动力有效组接,努力打造全区域、多层次的公共交通体系,倡导全县39万居民共建共享“绿色出行”环境。
自今年1月11日全域投放新能源公交和LNG清洁能源公交并运营全新的公交线网以来,97条公交线路,186辆绿色公交已经运行两个多月,至3月11日吸引了287.5万人次乘坐,城乡居民公交出行同比递增近20%。四通八达的公交线网、相对频繁的发车班次方便了出行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出行方式。过去出行依靠电瓶车,现在大都选择了公交车出行;自驾车上班的,有的也选择了公共交通;赶集市、逛超市、上县城、下乡村、去景点也首选公共交通,浦江以优选公交为重点的“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初效明显。
一、绿水青山呼唤“绿色出行”
浦江作为浙江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自2013年5月率先开展“五水共治”,动员全县上下,清除域内千余条“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全面实现水质达标提升,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浦江结合“三改一拆”、“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部署,精心营造绿水青山的乡村景观和整洁优美的县城环境,城乡居民感同身受。
在人居环境快速改善后,浦江交通出行“短板”显现。短短几年,浦江的私家车保有量从5万辆激增至12.5万辆,城乡居民目前拥车比例高达32%。县城高频次的小车使用习惯,使街头堵车频繁,出行效率愈来愈低。学校、医院、窗口单位附近的街道更是拥堵的重灾区,低速行驶的小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也让群众怨声载道;低散小的水晶加工企业整合到四大集聚生产园区后,园区3.5万职工上下班通勤交通各显神通,小汽车、电瓶车、三轮车混杂,职工出行安全、效率和成本问题凸显;绿水青山的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接驳高铁站、汽车站客流的城乡班车车辆状况和服务品质亟待提升……
交通环境事关民生,“绿色出行”既是群众的诉求与期盼,也是区域“两美”建设的基础保障。面对“短板”,浦江认真找问题、谋思路、补短板、促发展。去年7月,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后决定,以城乡居民出行需求和宜居宜行环境发展为导向,以创建绿色、智慧公交示范县为目标,加快优化城乡全区域、多层次公交发展规划,结合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智慧交通发展政策,加大地方财政投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城乡公交票制票价,实现“2元一票制”政策,预算年增财政补助715万元,惠及群众每年至少840万人次。同时完善公交场站、新能源公交充电桩等基础建设,更新公交车辆、信息科技等设施设备。县政府成立了县领导为组长的绿色公交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县交通、发改、规划、国土、财政、监察等十多个部门的行政力量,按照总体工作方案,分工协同,全力推进以公交为主体的全域“绿色出行”系统建设。
二、全域规划引领“绿色出行”
立足城乡全域、坚持需求导向,深度规划、重构线网,优化供给,浦江突破区域格局、改革客运模式,以绿色、便捷、优质、低价公交引领“绿色出行”。
针对先期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县城老区道路拥挤、公交运行效率低,新区公交覆盖少、线路服务功能模糊;城乡班车线路重复率高、班次密度低;县城内部枢纽间衔接不畅、县城与乡镇线网换乘不便……相关部门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在《浦江县公共交通专项规划》中开创性地提出浦江公交“3+1+N”发展架构。“3”即三个层级公交线网,县城内一级线网、县镇间二级线网、镇村间三级线网;“1”即一批特定功能的补充线路,包括解决水晶产业园区人员通勤的专属线路(水晶专线)、美丽乡村旅游线路、预约定制公交线;“N”即多条外联公交廊道,如与萧山国际机场对接的空港商务公交,与义乌高铁站快速接驳的定时公交,与义乌国际商贸城联通的BRT,与金义都市区融合的区域公交,与周边重要城市联系的城际公交等等。
《公交规划》还对小城市普遍缺失的公交场站作系统研究和精心规划,逐步形成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中途站、停车保养场等场站体系,明确近期配套增设汽运中心、客运西站、黄宅、中余、花桥等7个公交枢纽站,扭转场站建设滞后局面。同时,选择在县域内各组团及重点乡镇设置换乘枢纽,强化公交主线与支线的换乘衔接,发挥主线快捷、支线通达的组合辐射功能。规划实施中,充分调动镇村积极性,增设或整合了198个公交中途站,并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特质,赋予站亭视觉艺术美感,极大地改善沿线居民候车出行条件。
《公交规划》实施期间,浦江县交通、城建、财政等行政部门通力合作,运输企业夜以继日,通过定枢纽、建场站、分功能、配车辆,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增加干线公交密度,提高公交疏运能力。特别是新开水晶园区、锁具园区、乡村旅游公交专线和学生上下学等定制公交专线后,明显改善了公交供给能力。目前,浦江公交线路已由原先的67条班车线路优化扩展为97条,其中包括城区内部线路17条、城区发往各功能组团线路22条、乡镇公交30条、水晶专线3条、旅游专线5条、定制公交20条,线路总长约1390公里。
浦江融合创新的系统性规划,推动体制机制的先行先试。在综合出行解决方案的带动下,新型县级综合客运枢纽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也开始前期准备。省交通主管部门认为,浦江通过半年多的实践,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效。一是“绿色出行”的热度。乘坐公交已经成为城乡居民出行首选;二是“绿色出行”的广度。公交为新型产业集聚和美丽乡村旅游经济提供了有效保障。三是“绿色出行”的深度。以干线快速公交为主的交通廊道,来引导城市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的TOD发展方式逐渐成为决策共识,一些电瓶车、三轮车出行都选择坐公交车,处于淘汰的残疾车也没了生意。
三、清洁能源支撑“绿色出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浦江在改造提升交通出行系统时,始终坚持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不让公交污染上路、不让公交黑烟进村”,浦江县委县政府不惜投入重金,决心在两年内实现城乡全域公交车100%清洁能源。
年初,该县投入近9000万元采购的88辆新能源公交车和29辆LNG清洁能源公交,全面投入全域公交新线网运营。为确保纯电动公交车在山区乡道适用,浦江在新建改建汽运中心、客运西站、郑家坞、中余、黄宅、花桥等六个公交枢纽站时,追加投资600万元,同步建设了功率为30W至150W不等的109台(套)充电桩,可满足目前城乡线网纯电动公交车充电所需。在城乡线路运营的纯电动公交采用的是“慢充快补”模式,白天运营间隙快补,夜间运营回场慢充,充分利用峰谷电,有效降低公交企业经营成本。已投入的88纯电动公交按照10年营运周期测算,将减少烟尘排放近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万吨,相当于为当地多栽种了88万棵大树。
除了淘汰接近年限的传统燃油车,新购纯电动公交外,浦江合理安排存量中的60多辆天然气能源汽车投入新线运营。目前,浦江全域186辆公交车中,纯电动新能源公交和LNG清洁能源公交为主的绿色公交占比已达到84%。按照计划,今后新购和更新的公交车辆,将全部采用新能源纯电动车辆或清洁能源车辆。
在构建“绿色出行”体系中,浦江政府谋划了更大的减排生态账。利用“水岸同治”后呈现的景观带,浦江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浦阳江生态绿道、金狮湖环湖绿道、通济湖环湖绿道等共计60公里慢行系统。今年还将继续投入5800万元,增建44公里城乡绿道,并增设慢行系统与城乡公交无缝接驳站点118个,方便城乡居民既可享受健身步行,也可便利乘坐高效公交。另外,浦江还陆续投入680万元资金,在城区建设112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提供近3000辆公共自行车,方便居民骑行。丰富多样的交通设施让浦江城乡居民出行“绿风”蔚然。
四、“互联网+”深化“绿色出行”
充分利用政务服务网、部门信息化资源和运营企业力量,浦江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交通出行领域的应用,推动以城乡公交便捷出行引导为主功能的智慧型综合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逐步向居民提供全方式、全程化的“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务,以此深化“绿色出行”。
浦江通过建立与阿里旗下的大数据应用企业----数梦工场等互联网企业的协作,整合交通出行领域的技术信息资源。根据该县“互联网+公交”行动计划,正分期投资1070万元建设“智慧公交”系统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公交、出租车、客运、旅游、专车、公务用车等多元化、高品质的综合出行信息服务。首期实现县域186辆公交车、90余辆出租车和专车、30余辆旅游车车载终端和运营管理服务平台升级改造;完成公交调度指挥中心、两个场站乘客服务系统和100块重要公交站点电子站牌建设和信息联动。二期将扩展智慧应用场景、改善出行体验,提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监测、分析、运营、管理能力。建设完成城乡公交换乘枢纽站场服务系统、手机出行APP应用、移动手机支付公交车费、网约租车服务平台、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互联网+综合出行平台等建设。基于区域出行大数据的归集、整理,将为行政部门间的信息互换共享提供基础,为政务服务和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在今年浦江“两会”上,县政府再次将“建设绿色智慧公交,推进2元一票制,全面实现公交城乡一体化”列入浦江县2017年十件实事。在探索全面构建“绿色出行”体系中,浦江还将着力完善相关机制和标准,进一步健全财政保障政策,改进交通出行环境和服务品质,大力倡导居民的绿色出行风尚,优化健康人居环境,践行“四个全面”战略。 (浦江县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