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26日起,上海市停止实行70岁以上老人持“敬老卡”免费乘坐公交车及地铁。记者实地观察发现,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据巴士公交二、三公司48、49路车队反映,当天老年乘客比以往至少下降了八成以上。(详见本报今日E04版)
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辆,是增进老年福利、提倡“尊老、敬老、助老”道德理念的制度体现,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已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有些地方更早已实施多年。但是,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不足,在施行的过程中已经有所体现。
首先,直接而简单的免费交通制度存在着道德风险。有些老年人会因为免费而滥用这项福利,有事没事都爱乘坐公交工具去散心、逛街,不必要地增添了公交负担。这其实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因为免费交通制度的福利只有通过乘车才能兑现,这相当于鼓励老年人经常去乘车。过度占用公共资源,对于其他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来说,具有经济学上说的“负外部性”,并不是最好的公共政策。而那些不爱出门或者因身体原因不能乘坐公交工具的老年人,则很少或者完全不能享受到免费交通制度的福利,这也说明这项公共福利政策在普惠性、公平性上有所欠缺。囿于地域的限制,外地老人不能在异地享受到在本地可以享受到的免费交通福利,这一点也经常为舆论所诟病。
以上种种,大有将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福利推向其政策意图反面的趋势。实际上,增进老年人社会福利,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政策目标和方向并没有错。需要改进的只是实现政策目标的路径。上海此次取消沪籍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并没有取消老年人的这项福利,而是将相关的福利以综合津贴的形式发放到老年人的手中。这一“取消”,将选择权交还给老年人,他们就不必斤斤计较于多乘几次车而“充分”兑现福利,没有机会乘坐公交工具的老年人也不会怅然若失,其他人也会因为不必要出行的减少而减少了出行的拥挤——如果全国各地都如此学习,则外地人也有自己的乘车津贴,在异乡一样可以享有老年人本分的福利。而老年人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更能促进公共财政的透明性。
可见,取消老年人免费交通制度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却令更多人变好——这虽不能说是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但从上海市政策实施的首日效果来看,说是一次“帕累托改进”应该大体不差,其他城市不妨汲取上海经验加以优化推广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