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今年全国两会,公交行业人大代表说了点啥
来源:益行 2016年3月15日16:42

  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促进公共交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依然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热点。本报特组织“两会代表看公交”特别报道,邀请李祥斌、虞纯、王月英三位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在行业的工作体会与发现,为公交发展建言献策。



  1 合肥公交集团客服中心副主任李祥斌代表:

  完善新能源车发展政策和推广细则


  随着新能源车逐步进入公交线路,李祥斌对“绿色公交”发展十分留意。“这几年雾霾天气频繁出现, 汽车尾气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公交车也有尾气排放,治理雾霾应当大力发展‘绿色公交’。”他说, 合肥公交线路投放新能源汽车之后,在降低雾霾发生频率、方便百姓出行方面成效都比较显著。他呼吁,政府可以加大支持力度,让公交系统用上更多的新能源车。

  据了解,从2010年开始到今年,合肥公交已经累计投入新能源公交车1092辆。在近几年的应用过程中,为方便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合肥公交也发现并总结了一些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李祥斌主要对新能源车在公交企业的应用提了一些建议,期待可以反馈给相关部门。

  经过调研,李祥斌发现,新能源电动公交车的购车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太高,亟待相关部门加以解决。他说,一般电动公交车4年跑10万公里,电池就需要更换了。依合肥目前使用状况来看,从技术角度来说,跑完公里数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更换电池的成本太高,充电也很不方便。目前,新能源电池尚处科研攻关阶段,如何将其转化成市场产品?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新能源电池的研发力度和投入。

  新能源公交车的电池续航里程较短,不能完全满足公交企业的使用需求。以合肥公交为例,现有的新能源车辆电池续航里程为200公里,而每天公交车的运营里程达350公里,加上慢充充电时间6—8个小时,导致现有纯电动公交线路运营不畅。而且电池体积过大也会对运营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普通车辆载客量为90人,现有的新能源车电池占据一定面积后,仅能承载六七十人,运量降低四分之一。因此,李祥斌建议相关部门从技术层面加大电池的研发力度,通过小范围试验,技术成熟后再大规模推广,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及企业的使用成本。

  其次在充电桩建设方面,公交企业期待国家政策的支持。从合肥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充电桩建设主要分两块建设,一是依靠国家电网配建充电桩,但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增长,国家电网建设一般出于安全考虑,在土地利用、电量调配等方面需层层审批,时效性较慢,因此会出现充电桩建设跟不上车辆发展的情况,所以希望国家能在政策层面制定充电桩建设的细则,便于多部门之间的快速协调。

  最后,在运营补贴方面,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提倡低碳绿色出行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在落实国家财政各种补贴的基础上,建议省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目前,安徽省财政尚未出台促进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发展的有关政策。在今后购车补贴向运营补贴倾斜的情况下,希望省级政府也有明确的补贴支持,这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公交发展压力,也是一种支持态度的体现。

  新能源是个新兴的产业,李祥斌认为,国家和省级政府应该有全面的统筹和规划,鼓励引导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要制定对报废车辆的年限、数量,每年新能源的生产规模等发展规划,不能任其盲目发展。此外对报废的电池处理也要出台细则,不能简单将其深埋,或肆意处理以影响生态环境。



  2 杭州公交驾驶员虞纯代表:

  构筑公交防暴安全监控网


  “我的建议有关公交安全管理方面,希望国家可以尽快研究公交防暴安全制度的制定,建立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虞纯介绍,城市公共交通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的阶段,从2009年—2015年,在全国公交车上发生纵火、爆炸案件9起,89死291伤,使城市公共交通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由于城市公交车容量大、载客多,运行在繁杂的车道,乘客来源开放,安全事件防恐难度较大,可能会遇到危险情况或发生突发事件。

  “公交车现在成为一些人报复社会的工具。”虞纯的担心和关注不无道理。安全出行一直是乘客的首要诉求,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人身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虞纯认为,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公交客运中的公交突发紧急事件,增强全面反恐反暴意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公交客运安全运行,虞纯建议,一是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措施,实行城市公交安全保卫措施升级,公交车上配备必要的防护、防暴设施和器材,安装安防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识别违禁物及进站上车物品的安检工作,建立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构筑“安全监控网”;二是以安全体验和防灾教育为主题,加大市民安全防控、避险、逃生、自救“体验馆”建设,使市民身临其境全面学习民防各项知识,使“体验馆”成为综合性,专题性的安全教育实践基地;三是尽快实现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利用GPS技术、网络视频技术、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等, 建立一套公交车辆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实现对车辆的移动视频监控管理、GPS即时定位查询、车辆安全报警、车辆调度管理的智能一体化管理系统,同时并提供智能化的系统管理平台,为管理机构决策提供依据,为公交系统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四是完善相关制度,制定相应法规。公交车管理人员、司机针对一些安全意识淡漠,携带油漆、酒精等易燃、易爆危险品上公交车时,有权进行安全隐患排除和拒绝其上车,同时对故意携带易爆、易燃危险品的乘客应予以一定惩处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3 湖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月英代表:

  构建“绿色公交”优先发展新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王月英曾经是湖州市3路公共汽车的驾驶员。她说,一到冬天,她的许多乘客都是戴着口罩来乘车。“我们3路公交车老人小孩比较多,一到冬天,遇到雾霾天气,他们容易咳嗽。”王月英说,如何治理雾霾天气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话题。

  “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治理城市空气污染非常重要。”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王月英代表经过了认真调研,认为只有从个体交通转向公共交通出行,才能让天更蓝,空气更好。

  近年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以小汽车快速增长为核心的机动化发展趋势,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拥堵和雾霾天气的大面积扩散,因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举措。

  王月英认为,要大力发展城市交通,首先必须着力于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保障水平,在规划布局、设施建设、技术装备、交通路权信号优先、交通有序管理、财经扶持等方面,落实保障措施,形成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新格局,提高公交运行速度,缩短乘客出行时间,使其他交通出行方式转向公共交通;同时规范私家车的发展,控制小汽车保有量,保持高比例的公交化出行,并重视公共交通服务形式的扩展和多样化,扩展市内自行车车道和行人道路网络。

  在此基础上,我国要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减少公交车的尾气排放。如调整车辆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和CNG压缩天然气)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国家政策积极扶持以电力驱动的城市交通系统,在现有线路上推行纯电动公交车,发挥其零排放优势。不过,目前世界各国供电系统都存在电力负荷平衡问题,即白天电量短缺,夜间电量充足,建议纯电动公交车采用白天运行,夜晚充电的模式,不仅节约运营成本,而且起到电力调峰作用。对于全国公交系统内目前大量的燃油公交车,可通过使用高品质燃油的方式来减少尾气排放。因此王月英建议,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使炼油企业生产高品质燃油,同时提高对公交企业使用高品质燃油的财政补贴标准,以鼓励更多公交企业使用高品质燃油。

(责任编辑:魏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