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深圳公交换乘有望按总里程付费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6年10月13日12:25

  第六届公交都市发展论坛暨2016全国中小城市公交发展高峰论坛昨日举行。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组书记于宝明在论坛上透露,围绕供给侧改革,深圳将探索“轨道、公交、慢行”的“三网融合”,力争至2020年高峰期全市公交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5%。记者关注到,为推动市民网络出行,深圳提出将研究不同公共交通方式的票价整合,建立基于里程的公共交通联网票价,降低换乘费用。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刘晓华,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庆生等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公交都市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卢中原,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周为民等专家分别在本次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深圳已基本形成了“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全市已开通轨道线路6条,运营里程320公里,日均客运量384万人次;公交线路949条,线网里程3080公里,日均客运量533万人次;出租车1.7万余辆,日均客运量101万人次;自行车道2836公里,公共自行车2.3万辆,年使用量2400万人次。

  于宝明表示,未来,深圳将以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为突破点,推进公共交通供给侧改革,打造“1公里步行、3公里自行车、5公里公交、长距离轨道为主”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构建紧密配合、无缝衔接、可靠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提升公共交通整体竞争力。

  据透露,深圳计划通过推动公共交通用地、设施、网络以及运营等四方面的融合,逐步实现上述目标,具体包含16项举措。其中,在交通用地方面,计划加快建设多层级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同步引导人口、岗位尽可能向轨道站点周边集聚。2020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11条,运营里程433公里,全市范围内,轨道站点750米人口和就业岗位覆盖率分别达到50%、70%,同时,尽快启动轨道14、16、17号线以及宝龙线、中轴线等前期研究工作,进一步加大枢纽、配建公交场站建设。

  设施融合方面,深圳将推进轨道/常规公交站点与周边建筑物出口的风雨连廊建设;推动公交站路内换乘点的规划建设,至2020年,全市路内换乘点不少于20个,满足主要客流集散点的公共交通换乘需求。

  网络融合方面,深圳未来将差异化整合轨道和常规公交网络,完善社区微循环接驳巴士网络。至2020年,基本建成服务全市、覆盖广泛的社区微型巴士系统;打造安全、连续、便捷、舒适的慢行接驳网络。近期将重点完善百鸽笼、上水径等18个地铁站周边慢行网络;结合轨道交通推进前海、后海、华强北、科技园、湖贝等5个高密度片区的地下步行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自行车建设,至2020年,全市公共自行车推广规模达到5万辆。

  而在营运层面,于宝明认为,出行成本也是影响市民是否愿意选择公共交通换乘出行的重要因素。举例来说,以罗湖中心区到南山中心区为例,通过公交线路一次直达需要花费4元,而如果选择公交-轨道方式虽然更快捷,但费用往往需要增加20%~40%。为改善一体化公交出行的体验,深圳计划研究建立基于里程的公共交通联运票价制度,根据市民出行总里程支付出行总费用,以降低换乘费用,鼓励市民更多选择网络出行。

(责任编辑:温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