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Road Transport Academy
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实施方案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5年8月6日16:6

一、工作目标

2013年底前,申报成为第二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力争用5-8年时间,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客运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标准,基本建成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公交都市”。

(一)公交保障目标。公交出行分担率(出行总量含机动化出行和自行车出行、不含步行,下同)达到45%以上。建成区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万人公交车保有量达到15标台以上。公交线网覆盖城市近郊主要中心镇,城市周边20公里范围内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85%以上。

(二)公交服务目标。建成区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实现主城区500米上车、5分钟换乘。平均运营时速年均提升5%以上,准点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早晚通勤高峰时段平均满载率在90%以内。公共交通车辆、站场、枢纽的无障碍通行及服务设施基本完善。新能源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比例达到5%以上,平均能耗强度(单位车公里燃料能耗水平)下降10%以上。乘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

(三)公交设施目标。公交车进场率和主干道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比例年均提升5个百分点;新建或改扩建城市主干道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比例达到100%。2万人口以上居住小区配套建设首末站或换乘枢纽。初步建成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和城市综合客运枢纽网络。基本形成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及公共汽车专用道网络。主干道和重要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信号设置比例达到30%以上。

(四)运营安全目标。行车责任事故率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责任事故年均死亡率控制在4.5人/万标台以内。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升。

(五)规范管理目标。建立体系完整、机构精干、运转高效、行为规范的“一城一交”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公交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公交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安全管理和应急保障、财政和土地保障、营运监管、票制监管、行业信息统计、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基础制度和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技术、安全营运、信息化建设、服务质量考评等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IC卡使用率超过80%;企业职工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社会在职人员平均收入水平。城乡客运一体化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二、工作重点

(一)构建骨干网络。建成市域铁路S1线、S2线;建设快速大容量公交系统。

(二)完善枢纽站场。每年建成3个公交枢纽站,规划建设12处以上公交枢纽;建设一批公交综合车场、首末站。每年建成综合车场2个以上、首末站4处以上;完善港湾式停靠站建设;完善公交站点标准化建设。

(三)改善运力配置。扩充优化运力,年均新增车辆不少于200标台;加大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优化运力配置,市区高峰发车间隔小于8分钟的线路比重提高到85%。

(四)完善公交线网。修编《温州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编制《温州市区地面常规公交线网规划》;完善城市中心区及周边区域公交线网布局;推进都市区范围内县际班线公交化改造;公交服务向20公里范围内主要乡镇的延伸;协调骨干客运系统与常规公交的运营对接;提高公交枢纽及站点步行可达性和无障碍化水平

(五)深化路权优先。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公交专用道与新建、改建道路“四同步”建设,每年建成公交专用道长度20公里;建设信号优先系统。实现主干道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信号设置比例超过30%目标;加强专用道管理。

(六)创新多元服务。完善机场巴士线路公交化改造;发展旅游公交线路;推广引入社区公交线路;开辟学生专线;鼓励发展中小学校车服务系统和单位通勤班车。

(七)打造智能公交。构建温州智能公交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公交运营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

(八)强化需求引导。提高中心城区小汽车停车收费标准;进一步推广应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公交优先的空间协调和用地保障机制。依托骨干公交系统建设,建立公交引导的土地开发模式(TOD);强化公交设施用地的储备和落实机制,出台《温州市居住商业及办公用地(建设)公交配套建设标准》。

(二)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扶持政策。将公交都市建设纳入市、区两级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建立稳定的市、区两级财政补助公交机制,研究制定《市区两级财政补助公共交通实施细则》。

(三)建立公交考核监管体系。研究和出台与公交企业的财政补贴挂钩的公交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参照宁波等地的标准和做法,建立强化城市公交监管队伍,引进和培养公交研究、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创新公交行业体制机制。制定公共交通行业运营管理、服务评估、服务规范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技术政策,为公共交通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指引。研究推进票运分离;出台公交运营管理办法;建立轨道交通(市域铁路)运营服务评价体系等。

(责任编辑:张仙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