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校车市场并没有迎来预言中的"爆发",相反有些冷淡,这一表现,不仅让校车制造企业有些失望,也让诸多原本计划运营校车的企业望而却步。为何原本该"活生生"的市场时而会陷入"死气沉沉"呢?难道中国校车市场离不开惨痛悲剧的"推动"吗?又为何不少地区的校车运营频频陷入冰点?校车市场"忽冷忽热"的根源到底在哪儿?
分析人士指出,其实深入分析校车市场的幕后,毫无疑问是校车作为赢利工具还不成熟、政府补贴又不够、各部门执法不严造成的。
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校车
"谁为校车买单"没解决
随后,针对各地校车运营情况也做了调查,结果同样不太乐观,究其原因,经济账难算。也可以说,这是校车运营困难的"痼疾"。
正规校车与整天运营的公交车、客运车辆、旅游车辆不同,只在上下学时间开动,其他时间只能闲置。司机工资、维修保养费用通常入不敷出,不小的费用常"分摊"到学校、家长头上。使得校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长年难以普及。
校车究竟有多费钱?再此,我们不妨算笔账,以一个省为单位,一般一个省需要1万多辆校车。按每辆车20万元计算,购买费用将达到20亿元。此外,每辆校车每年的运营成本约为8到10万元。这样算来,每年全省校车的运营成本将达到8亿元之多。
相信如此多的费用,对于经济发达的省份也不是小数目。那么,私有企业独立运营校车是否游刃有余呢?某校车运营公司的董事长向透漏:"同样是困难重重。当前,我国校车运营不能效仿美国,因为在美国,客运公司的运营经费70%以上由政府补助,这样一来美国学生就可以免费乘坐校车。而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来说,学生免费乘坐校车还不太可行,尽管部分地区政府出钱让学生坐上了免费校车,但是要让中国所有的学生乘坐校车都让政府买单,还不太现实。因此,在条件还不成熟的前提下,我国校车的运营模式需要公益性与市场结合起来,否则校车市场将会继续萎缩。"
落地校车安全切勿走过场
曾经有人悲观地预言,甘肃校车事故之后的全国校车安全大排查,会像以往的所有整治一样陷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虚无境地。不少人对此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认为涉及祖国未来的事情,所有人都不敢轻视。然而事实证明,悲剧一再发生,一次次"大排查"的承诺落空,拷问着执行者的良心。
校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一种为祖国未来护航的责任体现。如今,国内整车制造企业已纷纷研发出各种安全校车,但不一定有了安全校车,孩童就安全了,还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学校,甚至所有成年人共同为孩童营造一个安全成长的环境。
某校车运营公司的老总对说: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维护幼儿的交通安全,不应仅仅是在某些会议上议议、某些文件上提提、某些领导随便讲讲的"形式",而应充分重视,因其是至关孩子性命、让家长放心的大事,"放心"二字承载了家长对幼儿园与校车的信任,饱含着沉甸甸的亲情。面对孩子和家长,我们必须将校车安全进行到底,积极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切实找准校车管理的不足,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做一些踏踏实实的工作,"不是想一想,而是要做一做",惟此才是"正道"。
不规范校车仍大量存在
截止2014年4月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实施整整2年。也许,在其刚刚实施的时候,我们确实曾吃过一颗"定心丸",认为校车安全从此有了保障。然而,当走近各地区进行调研时发现:各种醒目的"校车"仍随处可见,其中不乏面包车、农用三轮车、各种报废车辆……这些山寨校车的种种安全隐患令唏嘘不已。
为何会存在这种现象呢?调查,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对校车的需求很大,由于撤乡并镇导致学区及学校布局调整,学校服务覆盖面加大,加之部分学生路途偏远,就不得不借助交通工具上学。但由于资金短缺等问题存在,价格便宜的"黑车"则成为了这些地区接送孩童的主要交通工具。
尽管相关管理条例已出台,但"天高皇帝远",致使现在不少地区的孩童仍被巨大的安全隐患所笼罩。分析人士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落地至今出现的"真空"并不难填补,除了一定的技术考量外,更需要的是爬梳剔抉的行政耐心,以及雷厉风行的执行力和责任分明的政策建构,唯有如此发力,才能改变校车问题的样貌,才能从根本上安顿人心。
家与学校的距离,对于孩子来说,从不漫长,且充满着欢笑。在他们的内心,没有太多的要求,只要能上学就够了,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却有责任让他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校车是保护他们的一种方式,忽冷忽热似乎不太利于其推广与发展,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这段距离变得更加平坦、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