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交通新闻 >> 正文
两会城市交通提案
来源:韩磊 丁婵 2014年3月17日15:34

  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城市交通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往年与汽车有关的提案议案中,城市交通方面的建议提案数量仍然占据一半以上。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聚焦今年关于的交通法律法规提案。

  通过法律手段治理“毒驾”刻不容缓

  近10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毒驾”案例呈爆发式增长,仅2013年,因“毒驾”引起的交通事故达百起以上。通过法律手段治理“毒驾”刻不容缓。建议修改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将吸毒后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作为“危险驾驶罪”的一种情形,纳入刑法的规制范围,以刑罚的方式对其进行惩治。 --全国政协委员 王 杰

  毒品对于人类的危害已经无需赘言。当吸毒与驾驶机动车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行为联系到一起时,便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毒驾”。 “毒驾”,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在我国,法律上至今对“毒驾”尚无明确、具体的定义。一般的理解是:吸毒后驾驶机动车上路的行为以及尚未戒除毒瘾的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路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毒驾”。

  “‘溜冰’(指吸食冰毒)之后开车,平时不敢并的线、不敢钻的缝儿,统统都敢。”一位吸毒人员如是说。吸毒后驾驶机动车上路,抑或尚未戒除毒瘾的人驾驶机动车上路,危险之大、肇事后果之惨烈,难以名状。

  近几年来,国内“毒驾”案例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毒驾”造成了越来越多、越来越耸人听闻的交通事故,渐渐被社会各界关注。

  2010年7月26日,北京西四环,一辆失控的出租车如同脱缰野马,剐蹭同向行驶的21辆车,而事前曾吸毒的肇事“的哥”事后毫不知情。 2012年4月22日,江苏省常熟市旅游车特大交通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人受伤,后经查证,旅游车司机王某开车前曾吸食冰毒。

  随着“毒驾”造成交通事故的增多,“毒驾”问题日益严重,成了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近日,记者就如何应对“毒驾”和“毒驾入刑”等问题采访了公安部禁毒局禁吸禁种处副处长张道明。

  张道明:近年来,我国受全球毒情恶化的大环境影响,滥用合成毒品的现象突出,特别是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增长迅速。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滥用新型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发现58.7万人滥用合成毒品,占全国吸毒人员总数的32.7%,而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新发现登记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4.9%,其中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占3.4%。

  张道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人数均呈爆炸式增长。据公安部统计数据,2003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人数均破亿,2010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员人数已双双超过2亿;2011年之后则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国每年新增机动车远超1000万辆。现今吸毒人群中有车或即将有车者人数更多,如不对新型毒品的蔓延趋势及时加以遏制,其结果必然出现吸毒后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越来越多。

  张道明:2012年3月份的“两会”期间,面对“毒驾”愈演愈烈的严峻形势,部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案推动“毒驾入刑”;紧随其后的是,今年“4?22”江苏常熟“毒驾”造成14死、20多伤的特大交通事故,更是将“毒驾”这个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引起了全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热烈讨论。

  2007年,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呼吁,各个国家应对司机、操作重型设备的工人和从事其他有风险工作的人进行随机毒品检测,类似于现行的酒精抽查。“对司机一直都是进行酒精筛查,毒品检查也要加进来。”联合国毒品和犯罪办公室执行主任安东尼奥?科斯塔说:“一些人在被毒品麻醉的情况下开车、操作重型机械,甚至开飞机。”他对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正努力阻止这种现象的国家表示赞赏。美国对酗酒、吸毒后驾驶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交通事故,一律由警察先行羁押后交刑事法庭处理。如果导致严重事故,当事人驾驶执照会被永久吊销,然后罚款至少4000美元,视情节轻重还会面临几年至十几年的刑期。

  另外,美国对“毒驾”有严格的检测程序。美国专家表示,大多数毒理学家普遍认同,很难像酒精测试一样设定毒品检验的量化标准。在美国大多数州,对“毒驾”的界定标准往往是看实验室是否能检测出来,而不是看多大剂量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因此,“毒驾”禁令甚至包括处方镇静剂和强效止痛药。

  城市核心区应少建停车位

  国外有些大城市也很堵,最后就是从停车入手进行解决。现在北京一说车多乱停,就赶紧建停车楼、增停车位。国外一些大城市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定区域内停建停车楼,停止增加停车位,甚至是减少停车位。凡是城市繁华地区一律取消停车位,现有停车位政府一律收回。我比较接受这个观点,城市核心区应少建停车位。尝试引导错峰停车,有效利用停车的潮汐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 胡 伟

  就在三个多月前,不少在陆家嘴软件园上班的有车族,仍和申城其他商务楼的白领一样,饱受停车难、抢车位的困扰,甚至不时因此引发纠纷、矛盾。然而,在现有车位数量并未增加、车辆数量有增无减的前提下,现在的他们却不再为此所困。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和周边的小区物业达成协议,‘错峰’停车。”,陆家嘴软件园物业负责人马起鹄告诉记者,利用商务楼和小区停车“潮汐式”的特点,他们与居民小区共享停车资源,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尽管商务楼对此非常积极,街道、物业也都在尽力推广这一模式,但小区业主却显得并不热衷。

  探索:“错峰”解困停车难

  对马起鹄来说,陆家嘴软件园的停车问题,一度是个“老大难”。 “园区发展很快,入驻的公司员工有刚性需求,停车矛盾日益突出。”马起鹄说,目前园区地面有250个车位,加上地下车库,可以提供给租户的车位约680个,但白天长期停放在园区的车辆至少750辆,有近100辆的缺口。”这样的缺口经常导致园区车辆乱停乱放、交通堵塞严重,车主之间甚至会为此发生摩擦、纠纷。

  对此,物业一度束手无策,“现有车位数量无法增加,车辆数量却有增无减。”再加上软件园周边都是交通干道、河道,物业甚至无奈打趣称,“想占道停车都没办法。”但一到晚上,情况就会迅速好转,“员工的车子都开回家,园区里车位大量空余了。”

  然而,与陆家嘴软件园隔着一条马路的两个小区,情况却正好相反:每到白天,业主们纷纷驾车出门,小区里车位出现富余;而到了晚上,业主车辆回家,车位随之开始紧张,甚至同样出现“抢车位”现象。一边是车位白天紧缺,一边却是车位夜间紧张,两方都有停车难问题,却恰好出现在不同的时段,具有“潮汐式”特点。那么,如果资源互补,能否彼此“解套”?

  于是,今年年初,在软件园和小区所属的塘桥街道牵头下,一个“错峰停车”的方案出炉了:白天,商务楼的白领们将挤不进车位的车子停到附近小区空余的车位;而到了晚上,小区业主可以将在小区停不下的车停到商务楼空出的车位上。

  “试行至今三个多月的时间,效果很好。”马起鹄介绍,目前仅陆家嘴软件园,就有三四十名员工定点到附近的两个小区停车,每个月按照小区的收费标准缴纳停车费。而从停车小区步行到办公地点,最多不过10分钟,“他们还是很愿意的”。

  塘桥街道房地办负责人王功成也坦言,已经看到了“错峰”停车取得的效果,并正在考虑进一步推广,“现在已经在3个商务楼和居民区进行了进一步探索。”而下一步,在摸清塘桥所有停车位情况的前提下,希望可以扩大“错峰停车”范围,使得整个区域都能从停车难的困局里解困。

  困局:或遭遇“一头热”尴尬

  就这么一来一去、一进一出,“错峰停车”不仅盘活了有限的停车资源,也有效解决了像陆家嘴软件园这样的商务楼聚集区停车难的问题。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商务楼一方对这一探索十分积极,热情满满,物业方面甚至鼓励条件符合的员工将车停到附近的小区,“如果是开车上班的方向正好和进对面小区是顺路的,也愿意停车后步行来公司,都可以申请白天停入小区。”

  记者了解到,经过商务楼、小区两方物业登记信息并缴纳相应费用后,员工就能获得一张小区的临时停车证,“在工作日白天8点到晚上6点,都可以在小区停放。”而相应的,小区业主也可以在登记、缴费、办证后,从晚上6点到早上8点间停在陆家嘴软件园相应区域,“我们特意在主干道为业主设立了停车区,每晚由双人、双岗值班,确保车辆安全。”马起鹄这样告诉记者。然而, 采访中,相应小区的物业却担忧地表示,业主方面对此不热衷,可能会导致这个新探索最终“夭折”。

  “现在我们小区已经停了二十几辆软件园的车,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在与陆家嘴软件园达成“错峰停车”协议的一个小区,物业负责人许宏章说,这些车辆基本都缴纳了3个月到半年的停车费,每天也大都能按照要求准时进出小区。在他看来,商务楼白领钟情于在小区停车并不奇怪,“我们的停车费比商务楼的低,从这里去上班也很方便。”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小区业主将车停在对面商务楼的却并不多,“我们这里车位缺口不像商务楼那么大,业主基本都能有车位,再加上收费低,很少人愿意过去。” 也因此,许宏章坦言,对于“错峰停车”的未来,他有些担忧,“有车没位的,当然愿意‘错峰’;但没车的,或者有车有位的业主,是否愿意外来的车子进来”。除此之外,对物业将这部分来自商务楼员工的停车费纳入维修基金的做法,业主是否能接受,亦是他们担心的问题。

  “我们会通过业主大会,对此进行公示和告知。”而如果大部分业主都不赞同,许宏章无奈地表示,也许只能让已经开进小区的商务楼车“再开出来”。

  对此,街道方面也有自己的打算,“我们已经考虑到业主的一些诉求。下一步,将通过社区、居委进行宣传,向业主公开透明地广而告之;而停车费的收取方式、收取后的用途等,也会做进一步探索,力求让业主们了解并最终接受这样的探索。”

    应允许单眼视障人士考驾照

  建议公安部重新审查《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视力条款,设置相应标准,允许单眼视障人士依法申领驾驶执照,让他们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合法驾车权利。 --全国政协委员 邓 虹单眼人士能否开车,国内眼科专家说法南辕北辙;美国、日本等地均允许单眼人士驾车宁波姑娘肖佳卉的驾照已经拿到两年多了,却一直只能压箱底--她一旦上路,就是违规驾驶,因为她有一只眼睛看不见。

  如今在杭州上班的她,越来越感觉到不能开车带来的不便--上下班的路程,开车只需要5分钟,她要走半个钟头;交通高峰期时碰上急事,只能硬着头皮跟人“抢”出租车……

  “在现代生活中,驾车已经几乎成为一种基本生存技能。我有这个能力,但这辈子都没法开车上路。”肖佳卉说。

  现实:因为左眼萎缩,她有驾照也不能开车

  2010年,还是大学生的肖佳卉献血后摔倒致左眼受伤。手术后,她的左眼只有光感,没有视力。肖佳卉将宁波市中心血站告上了法庭,获赔15万元。这是国内首例献血人士起诉血站的案件,当时极受关注。

  在眼睛受伤前,肖佳卉已经通过了驾照理论考试。术后两三个月,已经适应了“单眼视力”的她,开始继续学车。

  当时,肖佳卉并不知道,像她这样的单眼人士是不能考驾照的。她的左眼还没萎缩,教练和考官们也看不出来。

  她一次性通过了桩考和路考,而且还参加了夜考。2011年2月,她如愿拿到了驾照。但很快,她就得知,法律规定,单眼人士不能考驾照,也就是说,即使她有驾照,开车上路仍然是违规驾驶。于是,她只能把驾照一直压在箱底。实际上,她知道一些单眼人士,早就在偷偷地开车上路了:“有个网友,已经开车10年了,从来没刮擦过。”

  她也上网搜索过,发现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欧美很多发达国家都允许单眼人士开车:“从我自己的经验看,单眼视力障碍对我开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我们都希望有一天能合法地开车上路。”

  质疑:单眼视力障碍不属于视力残疾,为何不能考驾照

  把单眼人士挡在驾照门外的是《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123号)的第11条规定: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人,两眼裸视力或者矫正视力达到对数视力表5.0以上。昨天,记者专门咨询了宁波车管所的工作人员。这名工作人员说,确实曾经有单眼人士来报名参加考试,但他们没有接受:“既然有这样的规定,那肯定是有医学依据的。”

  但在肖佳卉的父亲肖元良看来,禁止单眼人士考驾照的医学依据,与残疾人的鉴定标准存在矛盾冲突。根据宁波市残联的解释,如仅有一眼为盲或低视力,而另一眼的视力达到或高于0.3,则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不属于视力残疾范围即是正常人。

  “既然是正常人,为何不能考驾照?”肖元良说。

  单眼人士能否开车,眼科专家观点也有冲突

  单眼视力障碍,对开车到底有没有影响?记者采访了几位眼科方面的专家,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

  宁波一家眼科医院的专家认为,失去一只眼睛,人的视野范围会缩小;原本一百六七十度的视角,可能会缩小到九十至一百度。更重要的是,3D立体感会消失,估计目标距离的能力随之削弱。也就是说,对前方车子的距离会估不准。

  此外,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单眼会导致应急反应变慢,危险性大大增加。而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眼整形中心主任闵燕持有不同看法。

  她曾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工作了17年。她认为,单眼突然失明主要是视野损失,对6米以内物体的深度感觉不良,会造成视觉系统与大脑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协调发生紊乱。但这种紊乱可以随着时间得到代偿。通过生活实践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一只眼睛会形成良好的立体视觉,视觉系统与大脑和运动功能也会重新协调起来,3个月到半年后就会好转,到一年的时候单眼障碍人士不再会发生视觉和身体活动方面的异常。

  交通违法应与个人诚信关联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以及《机动车登记规定》正式实施以来,机动车交通违法情况明显改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对比之下,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道路交通违法情况显得尤为突出。应进一步加大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建立行人、非机动车辆交通违法与个人诚信系统关联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 张宏

  个人发生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将被列为严重失信行为;个人交通信用情况将成公务员、劳动用工等招录以及银行信贷的重要参考;出现N次违法曝光将被归入“黑名单”……

  醉驾等行为将被视为严重失信 闯红灯多少次才算“严重”需要设定标准

  文明交通信用是一个重要支撑。全面建立文明交通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把公民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情况纳入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实现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责任事故信息与全省企业、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对接,建立公民和单位文明交通信用档案。

  张宏说,将专门制定文明交通失信信息归集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价办法,根据道路交通安全违法和交通事故情况,对个人和单位文明交通信用实行分级管理,对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发生重特大、有影响的道路交通事故负同等以上责任的,认定为严重失信行为。

  像醉驾、毒驾、飙车这类法律已有明确规定的,只要发生一次,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认定为严重违法行为,构成严重失信。但是,像闯红灯、超速、违法停车等多发性违法行为,是不是只要发生一次,还是多少次,才算达到“严重”程度,应该全面分析江苏道路交通违法的整体情况之后作出判断,这个需要一个量化,比如,一年之内闯红灯多少次、超速百分之多少以上、违法停车多少次等,要有一个标准才便于操作,像闯红灯,那些一年100多次的肯定算。那么,这个标准究竟如何确定,接下来省有关部门有可能征求公众意见,但年内肯定会出台这方面的操作细则。

  发生交通失信行为将会多处受制 可能影响公务员招录、单位招工、贷款等各方面据悉,江苏省还将建立文明交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要依托省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立文明交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向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务员管理、银行、交通运输、保险公司、旅游公司等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提供查询服务,在大力推广、应用文明交通信用信息的同时,制定出台文明交通失信行为联动惩戒规定。

  江苏省已经确定,把个人交通信用情况作为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劳动用工以及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德行考评的重要参考;纳入文明单位评比、企业安全生产考核,并作为交通运输市场准入资格。个人交通信用信息也作为银行信贷的参考内容。此外,现在已经明确,把酒驾等交通违法行为记录纳入有关保险费率浮动的依据。

  “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程友华表示,发生个人交通失信行为,将被进入个人信用信息库,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就业、求学、信贷、消费等各方面都可能受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个文明交通参与者。

  发生N次曝光将列入“黑名单”

  对具有严重或多项交通违法行为记录,以及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驾驶人,直接列入“黑名单”实施重点监管。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政委李明杰告诉记者,这个“黑名单”主要面向客运驾驶人,但也不局限在这个群体。私家车、单位车辆的驾驶人如果具有严重或多项交通违法行为记录,以及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同样也会被列为“黑名单”,比如,有的开车人身上有N次曝光,那就会被列入“黑名单”里,一旦上路行驶被查到,会受到严厉处罚。“平时交管部门会不间断向他们发出违法告知和提醒。”

(值班编辑:杨艳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