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公路物流 >> 卡车资讯 >> 正文
中国重汽让民族重卡走向世界 出口销量实现“八连冠”
来源:中国山东网 周玉森 2013年7月25日9:11

    记者近日了解到,在今年重卡市场低迷的形势下,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在海外市场依然表现突出。截至目前,中国重汽已接出口订单1.5万余台,比去年略有增长,继续稳居国内首位。2012年,中国重汽产品销往世界96个国家和地区,共实现整车出口2.6万辆,同比增长27%,连续八年整车出口位居重卡行业首位。

    靠什么实现逆势增长?中国重汽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创新”。作为我国最早生产重型汽车的企业,中国重汽被誉为国产重型汽车的“摇篮”。50年前,依靠技术创新,中国重汽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了第一辆国产重型汽车“黄河”JN150的蓝图,奠定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50年坎坷而辉煌的发展基础。

    如今,中国重汽依然坚持自主创新“法宝”,通过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成功“突围”竞争激励的国际市场,抢占了新能源汽车和再制造发动机的新领域先机。

    两次技术创新跨越 民族品牌进入世界前三

    “自主创新,使中国重汽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更使企业跨上了新台阶,实现连续十年的跨越式发展。”谈起创新,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这样说道。

    如同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历史一样,中国重汽的品牌创建经历了曲折艰辛的发展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末,为发展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解决当时汽车工业缺重的困境,1983年,中国重汽投资11.58亿,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引进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

    1985年,第一轮斯太尔重卡下线,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在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功。期间,中国生产的载重15吨以上的卡车中,每10辆中就有8辆采用了斯太尔卡车技术。但是,随着斯太尔技术无序扩散,重卡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尽管中国重汽是斯太尔技术的拥有者,但在市场中并没有优势可言。

    2001年,中国重汽实施改革重组。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原重汽技术主任朱自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干了十几年斯太尔,技术人员们对国外技术可以说是顶礼膜拜,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时候,马纯济带头鼓励技术人员大胆创新,他说,面对市场竞争,不要怕交学费,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要坚持有就比没有好、提升就比因循守旧好,进步就值得肯定。

    经过一年多研制,2002年底,中国重汽在斯太尔基础上成功开发出斯太尔王重卡。2003年一上市,便以美观的外形和可靠的性能以及电子化的应用赢得市场认可,当年销量突破两万辆。2004年更创出了销量新高,达到4.5万辆。沿袭了十几年的斯太尔产品终于实现了突破。由此,中国重汽确立了坚持技术领先、自主创新,培育民族重卡品牌的战略目标。

    2005年,中国重汽吸收国际先进重卡技术,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HOWO系列重卡。以HOWO底盘改装的水泥搅拌车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到80%,将主宰多年的国外车挤出国内市场。2007年,中国重汽重卡产销突破10万辆。

    2009年,新一代HOWO-A7系列研制成功,集大功率、低油耗、电子化、安全舒适等为一体,成为国内最高端的重卡。2010年,中国重汽产销达19.9万辆,进入世界重卡前三位。每一代新产品都推动着中国重汽的销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中国重汽的重卡产品已由2001年的一个系列78种车型,增加到九大系列3000多个车型,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驱动形式和功率覆盖最全的重卡企业。专权技术从无到有,目前已获国家授权专利2218项,其中发明专利68项,成为全国汽车行业专利最多的企业。并获得国家权威机构和国际专利博览会等颁发的五项金奖和一项银奖。2009年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汽车行业唯一一家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正式落户中国重汽。

    打造世界的民资品牌 出口量连续八年居国内首位

    马纯济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论产品出口还是国际合作,必须始终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树立打造民族品牌的目标。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之路,中国重汽的发展脚步已从国内迈向了国际。

    2010年,中国重汽重卡出口量从2009年的8045辆飙升至13355辆,较2009年上涨了66%;实现出口创汇3.35亿美元,同比增长54%。2011年更是突破2万辆,达到20852辆,同比增长了56%;实现出口创汇6.1亿美元,同比增长82%;2012年出口累计已达2.6万辆,稳居国内重卡同行业首位。在今年重卡市场低迷的状态下,中国重汽在开发国际市场领域依然表现突出。截至目前,中国重汽已接出口订单1.5万余台,比去年略有增长,连续八年稳居国内重卡企业首位。

    分管国际市场多年的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裁韦志海曾回忆,中国重汽重组时,出口为零。2003年仅仅出口了40多辆整车。

    变化出现在2004年,这年中国重汽提出来“双十”行动方案在2003年整车出口基础上,三年内整车出口实现两个10倍增长,即:2004年比2003年出口整车及创汇额增长10倍,同时再用两年时间,到2006年底使中国重汽出口整车及创汇再增长10倍。

    “双十”行动方案一提出,立即引起轰动,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不可能”变成了事实,2004年底,中国重汽实现出口整车526辆,顺利实现了第一增长10倍的目标。2005年5800辆,提前完成双十行动计划。出口的主力车型正是新开发的斯太尔王重卡。自主创新为中国重汽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与国际高端重卡同台竞争是几代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人的梦。2012年,这个梦圆了。2012年5月,中国重汽出口巴西2000辆欧五重卡首批400辆发交仪式在济南隆重举行。这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欧五重型卡车,也是国内首次批量出口欧四以上排放水平的重型卡车。中国重汽的国际化战略开始由“走出去”步入了“走上去”的阶段。

    2013年,中国重汽300辆欧五重卡又进入香港市场,这是国内重卡厂家生产的欧五重卡首次大批量进入香港市场,也是首个在香港上牌的中国制造商用车。中国重汽欧五重卡批量进入香港市场再一次证明中国的民族重卡产品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世界现行的最严格排放标准,能够与欧美重卡巨头同台竞争。

    中国重汽的国际市场标志SINOTRUK,获得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推荐出口品牌、商务部“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同时中国重汽被授予“国家整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资格。中国重汽“SINOTRUK”国际品牌随着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的许多地区和国家成为用户认可、喜爱的中国汽车品牌。

    合作背后有“独门绝技” 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

    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门造车。从最早对斯太尔技术的引进到与德国曼公司的合作,中国重汽一直都注重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而按照马纯济的说法,虽是这些合作,中国重汽也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

    2009年,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和德国曼公司互购股票、技术,后者购买25%+1 (股)股权,使中国重汽成为第一家与世界卡车巨头合资的中国重卡企业。

    马纯济表示,这次向曼公司购买技术不像过去简单地要图纸、要工艺,而是要弄清楚图纸为什么这样设计,工艺为什么这样安排,用的是什么实验手段。他这样比喻:“关于技术引进问题,过去我们仅仅是比着引进的技术图纸做,只能叫照葫芦画葫芦,还不是照葫芦画瓢,把引进的技术吸收创新后才是比葫芦画瓢。我们这次引进曼公司的技术的不仅是葫芦,也不仅是瓢,而是一颗珍贵的‘种子’。”

    记者了解到,这次合作,中国重汽同步引进德国曼公司的全套先进技术,并将德国曼公司的授权许可、员工培训、品质监督、生产管理等全球优质资源以最佳方式融入其中。目前,中国重汽在这个项目上已建成曼发动机生产线,车桥生产线、驾驶室生产线和整车装配线,已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

    中国重汽借助曼公司的先进技术和质量管理支持,于2012年底成功推出T系列重卡。T系列整车匹配设计着力关注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自重、安全性、环保适应性指标;从设计理念、产品设计、生产装配工艺、生产一致性管理、实验验证,一直到产品释放,完全采用德国标准并采用大量国际顶级部件。

    说到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给中国重汽带来的变化,马纯济用“新重汽”、“老重汽”的对比进行了评价:“以前使用洋品牌是要付费的,一般说来是销售额的5%;其次,生产、销售要受到诸多限制。 ‘新重汽’、‘老重汽’不同的命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样遇到产能闲置、产品过剩,‘老重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技术消化不良、产品瑕疵积压,没有独立品牌导致开拓国际市场受限,结果陷进百亿亏损泥沼;而‘新重汽’,凭借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品牌打开国际市场,闯过国内市场急剧萎缩难关。”


(值班编辑:吕海凤)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