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实际上,该标准去年3月就已实施。被多家网站转载的这条新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今年1月中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的雾霾天气,触发了全社会对于环境的高度关注,同时也更重视车内空气质量。
● 隐性杀手车内空气污染危害超过PM2.5
新车中藏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一项检测发现,车内有高达100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据了解,在国外,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公认的威胁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现象,汽车消费大国对此高度关注。
欧盟2002年9月开始,出资477万欧元启动“清洁车厢工程”项目,研究出一种可量化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管理系统,开发相应的技术,首先在轿车上使用,随后在卡车和公共汽车上推广,为驾驶员和乘客的健康提供保障。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汽车车内空气质量控制基本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不仅对整车企业进行控制,而且对车用材料供应商进行规范。
在我国,由车内空气污染引起的中毒事件和法律纠纷近几年增多,车内空气毒素超标己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性杀手,其危害甚至大大超过PM2.5。为此,经过多年努力,制定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苯、甲苯、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但是,针对卡车驾驶室内空气质量要求的标准还是空白。
● 卡车驾驶室内空气质量被忽略
由于卡车用于运输,很多车辆处于长时间运行状态,驾驶室内相对封闭,空气较差。根据车辆设计原理,即使不打开车窗,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内外空气仍会发生流动和交换。处于长途运输状态的卡车在行驶过程中,来自车外和车内的空气污染比乘用车更突出。
我国仅重卡司机就有上千万人,他们的生存环境非常差。在我国从事卡车运输往往是辛苦营生。很多司机甚至连续好几天在卡车上生活,行车时要保持足够的注意力,随时顾及行车安全,对驾驶环境的关注就淡化了许多。
卡车车内空气质量还不为行业和司机自己重视。有企业反映,现在我国多数汽车标准慢慢在向欧美国家靠拢,但是在车内部的空气质量及车内部装饰材料标准,现在还是空白。
编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专家介绍,该标准制定难度较大,尤其是在污染物项目选择及浓度限值的确定方面,既要考虑以人为本,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又要考虑汽车行业的实际技术水平,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较难把握。卡车使用环境、行驶时间、条件与乘用车有很大差异,卡车本身有不同特性,是否像乘用车那样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还不好确定,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
记者从卡车企业了解到,在卡车驾驶室设计方面,除了提高安全性外,国内企业更多注重舒适性、增加空间等,提高驾驶室空气质量也有考虑,不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北奔将一款车的空调安装在仪表台前面,改变了以往在恶劣的环境中顶置空调容易将外面的尘土、烟雾送到驾驶室增加驾驶室污染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驾驶室内空气质量。联合重卡有的车型驾驶室采用轿车式的天窗设计,对通风换气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