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公交之所以备受煎熬,在于你永远猜不到公交到站的时间:也许挽着大包小包等了半个小时,公交还没有来;也许刚刚决定放弃,公交车就到站了。
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在杭州。杭州的大多数站牌上都会滚动显示诸如“K4距离本站900米,35路距离本站200米”之类的信息,等车的人可以轻易估算出所等的车辆何时到站,大大减少了盲目等待的时间。其实现原理非常简单:在公交车上安装GPS,GPS将车辆位置信息实时传送到公交公司的后台系统上,再由系统将信息推送到相应的站点显示出来。一个小小的信息化应用,折射出来的却是交通监管部门的人性化管理思路。
浙江有朵交通云
“老百姓都希望公共交通工具能够准点准时到达,但在中国,等车几乎是必然的。交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等车时间由未知变为有知,化解乘客的焦虑情绪,让他安全舒适地到达。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更多地和人性化结合在一起,把信息化演变成人性化。”浙江省交通厅信息中心主任韩海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公交站点的实时信息显示屏只是整个浙江省“智能交通”的冰山一角,类似的应用在浙江不胜枚举:市民出行随时都能看到路边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的天气预报和时政新闻;外出旅游不知道怎么走,可以登录公众出行信息系统查询路线和实时路况;出租车上安装的GPS终端,能随时接收附近3000米以内酒店发出的叫车呼叫;物流公司想让货物顺利运到海外,可以借助国家交通物流信息共享平台;船民想多拉快跑赚效益,有船舶综合监管系统来护航。
目前,在浙江省交通厅、运输企业和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多方共同努力下,来自全省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系统的技术应用和数据正在汇聚成一朵“交通云”,为“智慧浙江”贡献着更大能量。
“谈到智慧交通,很多人觉得就是指传感器。实际上,传感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智慧是把数据采集回来后的综合分析处理,云计算就可以发挥作用了。”韩海航介绍,交通信息的特点是随时随地产生,情况千变万化,而且交通管理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移动的。“也正因如此,交通云很有发展潜力。首先,它可以快速地提供服务,云实际上就是一种服务能力;其次,它具有快速处理的能力;第三,弹性计算是云的一大优势,例如早晚高峰时大家都会对交通信息特别关注,如果这时候发生突发事件,大家都会登录公众出行系统查询,系统正常情况下的信息访问量只有10%,但此时可能瞬间扩大到80%,交通云的弹性计算能力就可以应对这种情况。可以说,云计算对于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络是行业运营支柱
据韩海航介绍,浙江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将“建成全面深入的感知系统物联网、建成能够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的基础平台、完善和提高管理机制”作为支撑性目标,最终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交通行业转型。他认为,网络是支撑交通行业运营的支柱。
在智能交通的建设过程中,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H3C具体参与了杭州地铁1号线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项目,为网络设备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交通行业的网络应用特点,H3C为浙江省交通厅打造了定制化的涵盖云内互联、云间互联和云端互联的云就绪网络。H3C公共事业系统部副总监徐继恒指出:“通过构建跨各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型交通政务云,实现业务信息的高速流转,提供及时可靠的公众交通信息,既能提升运营效率和公众满意度,符合绿色环保的出行需求,也为国家和百姓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例如铁道部互联网售票中心在2012年春节前开通网络售票,据综合评估,因无需到窗口排队买票而减少的社会损失就达100多亿元。”
当前,随着高清视频、IP语音、公共资源平台等应用上线,交通行业面临着数据大集中带来的业务整合,如何解决快速增加的业务流量与广域网有限的带宽资源之间的矛盾,H3C公共事业系统部总监傅强给出具体应对方案:“在带宽上我们可以进行链路优化和负载均衡,同时针对不同业务,提供精细、可靠的QoS技术保证,优化带宽的运用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多路由负载分担来帮助用户缓解带宽压力。”
链接
云中的体制困惑
尽管从去年就开始筹划交通云的建设,但韩海航坦言,目前浙江省交通云仍处于技术研讨阶段,其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体制问题。民航、公路、铁路等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这给数据共享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我们眼下倡导的是在省市两级建立数据中心,但交通本身是一个正在转型的行业,传统的体制壁垒和理念等阻碍了信息化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数据沉淀在企业里面。“这些数据可能对企业没用,但是对老百姓和政府有用,但企业凭什么把这个数据给政府?在这方面,我们需要产业政策和行业业务政策上的支持。”韩海航说。
徐继恒也持有相同观点:“我认为,目前交通行业的云计算在技术上已经趋于成熟,关键是流程没打通,缺少一个为全局牵头的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