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涉足快递能够提高物流柔性
原正望咨询副总裁 周洪美
物流是电子商务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无论是成交环节还是支付环节,都可以通过线上完成,但要最终完成交易实现商品的交割,物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中惟一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过程,对顺利完成交易、提高经营效率、改善消费者体验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增强对物流环节的控制力,自建物流队伍成了许多电子商务网站的自然选择。更进一步的是,京东商城、凡客递交了全国性“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申请涉足快递业务,这意味着京东们的物流除了能够满足自身的配送需要之外,还能够对外提供快递服务,成为了第三方物流的竞争对手。
电子商务网站和第三方物流可以说互相推动了对方的成长。伴随着电商的高速发展,快递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23.4亿件, 2011年快递业务量增长至36.7亿件,这与电商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如果没有第三方物流对物流的支撑,电子商务很难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但随着电商网站的成长,使用第三方物流的问题凸显出来,如集中交易量较大时不能准时发货、物流质量无法控制等,许多电子商务开始自建物流。
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电商网站选择第三方物流还是自建物流取决于双方的成本比较。而对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为交易规模,如果交易量足够大,规模经济效应能够有效降低单次交易成本,所以电商网站初期一般会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而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自建物流。同时也可以发现,对于交易频率较高的区域,如大中城市的市区采用自建物流模式,而对于交易频率较低的区域多采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方式。
自建物流同样会面临交易频率不平稳的问题,往往在一些节假日存在交易高峰,而其他时段则交易平平,对物流能力的柔性要求较高。一方面要能满足高峰时段的物流需求,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交易淡季的物流投入浪费,那么在淡季将多余的物流能力对外“出租”成为一种经济的选择,这也是京东商城、凡客申请快递经营许可证的出发点吧。
周洪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方向博士生,统计学硕士;先后在CNNIC和正望咨询工作,曾担任正望咨询副总裁兼首席统计师,对电子商务有较深入的研究。
电商自建物流看上去很美
《中国商界》杂志
自2008年以来,国内的网购市场,从小步快跑跨越到了“大跃进”的阶段,投资界(微博)、商界、学界、媒体前赴后继,对电子商务报以前所未有的好奇和热情。热潮涌起,资本的传说和野蛮生长的故事此起彼伏,价格战、品类战、广告战……大战之余,后端的物流服务体系成为一条绳索,紧扣在咽喉,一时间,电商物流成了又一焦点。
很多人认为,物流之于电商,不是锦上添花,就是雪中送炭,但实际上都不然。它就像一粥一饭、刷牙洗脸一样平常而必须——至少在当下,国内的电商环境和物流现状,都不足以佐证物流能成为电商领域的“新利润源和决胜利器”。
然而,受制于物流产业的现状,受累于自身的野蛮生长,物流业务外包似乎成了电商们“决胜21世纪”的绊脚石。于是,自建物流成了电商们不二的选择,尤其那些有资本实力、有体量优势的企业们。自建物流,自己掌控自己的服务和成本!但殊不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家独立电商可以凭一己之力建设完备、封闭的物流体系。即使费尽心力和财力建起来,也会面临重重困难和风险。
近来,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关于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订单溢出”和“资源冗余”的问题,淡旺季、促销季的爆舱应对,双向货物流的均衡,“溢出”导致的成本膨胀和服务水准下降;关于货物转运配送和路由规划的规模化效应、平衡效应;关于专业化分工的实际价值等等。
这些问题,用最基本的常识去解读,都不难理解。可这些问题也恰恰都是电商们走出“自建”迷局的关键所在。
其一,电商物流到底包含哪些环节?粗放的拆解,首先是采购物流——当然会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强势的电商会考虑将“供货商送货到电商DC”这一环节纳入自己的物流体系,甚至包括返厂物流;其次是绝大部分电商都在投巨资建设的仓储中心及运营管理;货物在分解、合并过程中的流通加工;DC之间的调拨;DC到末端站点之间的支线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及增值服务(包括COD、POD等等);以及内部的逆向物流。
其二,所谓的自建,要解决的矛盾点在哪里?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和末端配送。尤其末端配送,对电商而言,是痛中之痛。
从事物流多年的人会知道——无论做干线运输,还是末端配送,都需要客户的规模和数量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需要稳定的订单频次和出货量……甚至对货物本身的物理属性(重量、尺寸、包装形态等)也有更理想化的期许。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规避市场的周期性波动,抵消“溢出”和“冗余”带来的问题。盘子足够大,货源和资源足够多,才谈得上运筹;没有运筹优化,何谈“第三利润源”,只不过劳务输出、常说的“下苦力”罢了。
同样,干、支线运输不是电商的软肋,更不是专业物流企业的短板。恰恰相反,在这一领域,进入门槛相当之低,竞争的白热化,不仅是赤裸裸的价格战、速度战。如果评议物流业的“水深水浅”,这个领域是深水区,从司机管理、车辆维护、其他成本管控、路由设计、货源组织等方面来看,大多处于半明半暗的状态,盲区较多;目前的主流营运模型还是资源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力密集……知识和技术相对缺席。进入这个领域,不难;小打小闹,不难,甚至赚钱很容易;一旦大规模开展,就很容易在凯歌高奏中走入成本“黑洞”——匀速烧钱。
当前物流业内的运输企业完全可以胜任干、支线运输的任务。为何一些电商企业还是感到存在瓶颈!要从自身找主要原因——是电商自身野蛮生长导致的“内分泌失调”——业务系统、流程、管理存在的矛盾和盲区,最后都流向物流体系,物流体系将压力和风险传导至外部物流商……整体在失衡,价值链上价值分配不均衡。
对于末端配送体系,负责任的讲,电商需要走“自建团队+外包”的混合模式,在成本、效率、服务价值方面找到平衡。
由此不难看出,电商自建物流真正的风险在于战略的设计上,大方向错误,在于流程的设计、管理思路和管理工具、在于经理们的责任心……
所以,笔者一直以为,电商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物流配置和人员的“溢出”和“冗余”问题,“完全自建”是一笔不划算的生意。因为自给自足是田园牧歌,不是商业的本来形态。电商自建的物流体系,如果不走向社会,不走专业化路线,“圈养的孩子”必然经不住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再看当前的行业竞争格局,其实壁垒很多,同行相恶,“走出去”其实也很难。
“电商物流”是电商下的蛋,它跟传统流通业、制造业的物流模式,还是有差距。不否认,电商自己的物流实体,可以贯彻各种服务标准,也可以增强客户体验,但却无法做到专业,更谈不上盈利,至少在目前看来。自己赚自己的钱,左兜掏右兜。烧钱,不是持久商业的商业模式。低下的盈利能力,靠谁买单!
在此,笔者也想给这些走在“自建”路上的电商们一些善意的提醒:第一,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虽然客户来源较为庞杂,但总体上会随着宏观经济(尤其是消费经济)的走向而发展,有规律可遵循,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或扩充或缩减。但独立电商自建配送体系,必然面对网购消费的周期性波动,订单会随促销季、寒暑假、各种节日呈现不同的波峰、波谷。电商自有的配送资源和人员,有时出现冗余,有时要面临订单溢出的压力。毕竟这个体系和资源只服务于电商自己。
“冗余”时,过剩的资源和人员,工资、折旧、各种费用依旧在发生;“溢出”时,资源饱和,势必要借助第三方做配送,甚至要增加临时劳务做劳动,服务水准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干线运输,自有车与外租车的比例保持在1:3左右,相对经济、安稳、可控。一个拥有数百台车辆的车队,将拥有2倍甚至更多的司机队伍,和庞大的管理团队。某位知名企业家曾言,业内最难管理的是司机。司机管理,感情投入和薪酬体系之外,在于针对“燃油、路桥费、各种罚款、甚至轮胎等配件”的控制,这是无底洞。车辆的运营、维护数据,外包车队的监控,同类企业大多做得不好,新入场的电商们需要有信心、有知识储备——这又是无底洞。
第三,自建配送体系不代表配送人员全部自有。一些物流经理人提倡“操作环节外包,服务质量不外包”,也就是说电商自己定服务标准、定流程、定费率、提供设备,通过对第三方配送队伍的筛选、培训和考核,给他们划片区、分品类、贴LOGO、“穿衣服”,执行配送任务——实际上还是走外包路线——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自建”。
在这种模式下,安全风险更多:物流商变相占用代收货款,甚至挪用(仅针对货到付现金的情况);暗渡陈仓,将部分订单二次转包,带来服务体验降低、时效拖长、货款回笼不畅;物流经理、专员们在管理上的表面化、人情化,致使各类流程不能被准确贯彻、服务承诺“走形变味儿”,培训“走过场”……这些都是看不见的问题,都是风险。
笔者认为,物流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实路还很长,除了基于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很难有第二条道路能让物流产业更快速、更健康的发展下去。电商想长期发展下去,其物流社会化是必由之路,没有第二选项。即使那些专业的物流企业,自己养一个庞大的车队,也是一种很沉重、很有勇气的行为。
小编有感:
“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物流行业从传统的粗放转型为集约化的发展趋势,观目前之物流市场,小微物流企业占市场份额之大部,由于其精力能力之所限,致使无以扩大规模细分市场。电商参与物流,自然会带来一定风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竞争中的市场才是进步的市场,它将加速市场的细分,促进物流业的集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