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零部件资讯 >> 正文
入世十年 我国汽车电子及零部件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2年5月2日9:30

    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了整车的合资股比,却对外资投资零部件领域没有任何限制。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的核心技术空心化。在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微电机、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00%、100%、91%、97%和69%。

    比亚迪、长城从自家研发生产零部件开始到大规模采购外国品牌,不是没有原因的。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内零部件的价格确实便宜,但质量不过关,过去为了满足消费者对低价的追求,只能采购一些低价的零部件。要从消费者体验的角度出发,“过去我们的车被人投诉得最多的是雨刮,换成博世品牌后,问题立马得到解决;原来刹车有异响,换成博世的后,也迎刃而解了。”

   “国内整车企业的变化,也会促使国内本土零部件公司开发出更多质量好的企业,要给他们时间。”侯雁说。

    长城董事长魏建军认为,要想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必须和国际巨头们合作。原来只限于核心零部件供货,现在已发展到技术合作,但产权归己,目的是培养自己的研发团队,提升零部件质量技术。如果只是在国内捡便宜的配套,产品只能是低质低价了。现在全球技术市场信息化,已经给我们提供了这个条件,很多跨国整车公司品牌也都是使用国际知名零部件公司的。这样成本有增加,但是必要的,且增加不很大。

    知名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对零部件发展持不容乐观的态度,他认为无论是主机厂还是主管部门一直就不重视零部件,极少在零部件方面投资。“入世时放开零部件股比限制,”他说,“现在没有办法迎头赶上了。”

    汽车分析人士张志勇对记者表示,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说,50:50合资政策是不能放开的。一旦放开,外资就会甩开合资伙伴独资,其产品投放、新技术引进、营销推广强度势必将强于合资企业的力度。这样,中国本土企业可能就真的会全军覆没。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一改此前对于汽车零部件的放开政策,鼓励外资在华成立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但外资股比不超过50%。以防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现零部件产业那样的技术沦陷。整车和零部件是相依相生的,没有强大的整车企业的技术转移,很难产生强大的零部件产业。而这一切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不能撤除50:50合资股比这个防止外资冲击的屏障。

    支招
    发展途径一:自行培养

    资深汽车媒体人、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程远对记者表示,全球采购说的就是零部件,零部件供应商被整车厂压制得很厉害,利润微薄。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汽车强国有德国、日本、美国和韩国等,它们除了拥有强大的整车厂外,还拥有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西门子,日本丰田、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美国通用有德尔福、伟世通等,韩国则是靠摩比斯(MOBIS)支撑。这些零部件企业除了得到整车厂的大力支持外,在研发投入上不遗余力以保持其技术领先。在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9年,入围全球研发投入千强榜企业中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比重平均为5.1%,高于整车企业。
 
    国内部分本土车企也在逐步培养自己的供应商体系。华域汽车(600741.sh)被认为是国内实力较强的零部件上市公司,其控股公司是上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对旗下的零部件公司也有不予余力的支持,目前,已有49家东风系企业为其提供发动机总成系统零部件、底盘及变速箱、建筑工程等产品和服务。

    发展途径二:并购扩张

    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和债务危机给缺少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中国汽车企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题为《中国企业的口味新兴经济体企业正在买进欧洲汽车配件企业》的研究报告称,中国企业对收购海外配件企业兴趣很大,过去一年仅在德语区的收购案例就增长了一倍以上,目前正在积极参与对20至30家德国配件企业的收购谈判。根据公开消息,今年以来,中国公司已经在西欧地区收购了34家企业,总交易规模高达77.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

    热衷于收购的吉利认为,如果请国外的公司研发,首先要花大价钱来做匹配,就算做出来了技术也不是自己的,将来升级还要求别人。正是基于这点,吉利2008年5月,成立了浙江智慧电装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汽车电子核心技术及相关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至2010年底,吉利已累计生产自主研发的车身控制系统10万套。此举带给吉利的不仅是经济效益,使此项成本降低了15%;更有技术上的提升,改变了吉利电控系统依赖外部供应的历史,标志着吉利完成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蜕变。
不过,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提醒,要警惕买回来的技术是否附带专利权,如果没有专利权,即使百分百购买对方公司股份,仍然需要花钱买技术。

    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该对汽车电子零部件产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业给予政策鼓励和大力扶持。重点鼓励内资企业并购境外具有先进技术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境外研发机构,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和帮助。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非国有零部件企业共有5000多家,加上村办企业,小型非国有企业及家庭小作坊,共有近万家企业活跃在汽车零部件市场上,其中产品质量及企业品质可谓乱象丛生。坐拥低廉劳动力成本和庞大汽车需求市场两大优势,让人遗憾的是中国至今还没出现大型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零部件是最能体现技术实力的,可目前国内企业所宣称的技术大多是拷贝的,严格来讲就是“抄袭”,拿国外的产品来分解,然后仿制,根本没有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当然客观而言,我国的零部件产业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而国外企业在与我们本土企业的合作中,也对技术进行严格的管控。

    除了技术不过关,意识上的不过关也是重要原因。我国的零部件企业把“技术”看得过于容易。举个例子,本土车企不断推出所谓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波箱,但其实,这些技术大多数是拿别人的动力总成改装一下。要是核心技术那么容易攻破,博世为何每年还投入几百亿元用于研发?业内人士早就指出,核心技术是很难学来或是买来的,只有实实在在地投入才有产出的。
 
    最后的“短板”是管理体系,尤其体现在采购管理上。零部件企业变成整车厂的依附,采购基础结构与采购业务不合理,设计过程缺乏约束,设计、采购与制造业务间缺少协同,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共赢的伙伴关系,没能在产品设计的早期融入供应商的资源等现象。这些都导致产品总成本的增高、批量生产的时间加长、投放市场的周期增多、库存增大或缺货断档和缺少供应链上的可预见性。

    技术和管理上的缺陷决定很多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品牌化建设之路艰难而坎坷,至少目前还没有多少改善的迹象。希望下一个十年能够有所改变。

    观点争锋

    董扬(中汽协秘书长):中国要建成汽车强国,零部件是最重要的基础。现在的整车企业发展较快,但缺乏强大的零部件企业作为战略伙伴,高端零部件企业几乎全为外资独资和控股。

    董建平(中汽协会副秘书长):没有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产业基础,就不能称其为汽车强国。

    贾新光(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入世就是为了保整车,把零部件放了。你比如说原来能给桑塔纳配套,就说我们的零部件还可以,完了后来能给吉利奇瑞配套,现在吉利奇瑞也不要了,比如现在帝豪全部用合资的零部件。

    陈光祖(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整车和零部件是相依相生的,没有强大的整车企业的技术转移,很难产生强大的零部件产业。而这一切问题解决的前提是,不能撤除50:50合资股比这个防止外资冲击的屏障。

    左延安(江淮汽车董事长):汽车电子核心零部件必须由自己来制造,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选择正确的系统,合理优化上游供应商与主机厂之间的关系。

    魏建军(长城汽车董事长):要想掌握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必须和国际巨头们合作。
原来只限于核心零部件供货,现在已发展到技术合作,但产权归己。如果只是在国内捡便宜的配套,那这个公司的产品就只能是低质低价了。

    程远(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没有零部件肯定不行,但光有零部件是不行的,英国的零部件很强,但没有品牌,也没有强的整车厂,因此也称不上是汽车强国。

    祁玉民(华晨汽车董事长):发动机是日本的,波箱是德国的,甚至连一根电源线也是国外的,90%的零部件都是别人的,怎么说是自主品牌呢?

(值班编辑:邓大全)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