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通村水泥路建设是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面旗帜。由此形成的“村道精神”丰富了安康精神内涵, 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村示范路建设是“十二五”全省交通基础建设的破题之举。由此提升的“ 村道微循环 ”成为 新农村建设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建设背景:秣兵厉马求跨越
“十一五”以来,全市交通部门牢牢把握历史机遇,努力践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交通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率先突破的战略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全力以赴,攻坚克难,拉开了建国以来大规模建设通村公路的帷幕,首开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手笔支农工程,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通村公路建设新高潮 。短短四年,全市通村水泥路突破一万公里、达到10400公里, 惠及2255个行政村230万农民群众。
进入“十二五”,如何继续高举旗帜,巩固建设成果,让农村公路长久发挥效益,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前的现实问题。2011年,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决定在全面落实通村公路日常养护机制的基础上,在“十二五”前三年投资2亿元以上,将全市1万公里通村水泥路全部创建为示范路,使我市通村水泥路全部达到“畅洁绿美安舒”的目标,引领通村公路服务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实现我市农村公路新的跨越。
建设进程:快马加鞭抓建设
为确保计划项目顺利实施,市交通运输局党委高度重视,按照大项目管理模式成立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部,抽调技术硬、能力强的人员组成班子,保证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指挥有方、管理有序、推进有效。
整合五种力量,形成创建合力。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市委、市政府对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三个纳入”原则,即: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对各县区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市政府专项重点督查之一,实行定期通报制度。为把各级责任落到实处,市对县、县对乡、乡对村层层签订责任状,真正明确了事由谁来管、活由谁来干、钱由谁来出。二是依靠县区政府责任主体力量。按照“以县(区)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将主体责任纳入县区政府议事日程,资金纳入县区财政预算,成效纳入领导政绩考核,真正把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三是依靠交通部门的技术力量。交通部门的职责是行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工作。针对通村公路自身特点,合理进行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实用,积极实现“三个协调”: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与小城镇建设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与农村道路运输相协调。四是依靠乡镇政府组织力量。依靠乡镇政府的广泛号召力和影响力,实行定人员、定路线、定里程、定质量、定奖罚的“五定”管理办法,确保了工作人员经常上路督促检查。五是依靠广大群众力量。依靠村委会凝聚群众力量,组织群众筹集资金,投工投劳,让村民自觉自发的爱路护路,推动了创建工作快速开展。
采取七项措施,推进创建进程。 一是成立了以市交通运输局长为指挥长、副局长和总工程师为副指挥长、相关科室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二是制定下发了《创建方案》、《创建规划》、《创建标准》、《标准施工图》等四个规范性文件;三是市政府牵头在全市十县区同时举行通村公路示范路启动仪式,大造声势,加压推进。四是坚持先易后难,先主路网后次路网,对国省道及重要县道沿线的乡镇优先实施创建,整乡整村推进,逐村逐路完成;五是实行市局领导联县(区)包抓督办、工程技术人员包片制度;六是协调部门支持,各县(区)通村公路示范路绿化树苗由林业部门负责解决,乡(镇)、村负责包栽,并确保成活率;七是实行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群众参与和村级义务监督员监督相结合,全面提升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质量;
坚持四个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政府投入。按照1:1的比例实行市、县配套,市上每公里配套1万元,县区每公里配套1万元以上。市上配套1万元中,2000元作为对质量好、进度快的县区以奖代补,8000元按完成里程经验收合格后直补到县区。二是部门捆绑。发改委、农办、扶贫办、林业、移民局等部门将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扶持力度,较好地弥补了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群众筹资。主要是由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依法采取“一事一议”及资源置换等方式积极筹集本村公路的创建资金,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办,群众出资搞创建”。四是社会捐助。号召外出创业能人、本村的个体工商户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进行捐资,鼓励公路沿线受益企事业单位,以义务劳动、支援设备材料、自愿捐资等方式,全力支持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
严格考核奖惩,强化激励推动。 市政府把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签订了创建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创建任务,制定了考核奖惩办法,召开全市动员大会进行了安排部署。创建工作实行一次规划,分年实施,三年完成,其中:2011年创建3000公里;2012年创建3000公里;2013年创建4000公里,并在2013年底前,对创建工作完成较好的县区,市委市政府将进行重奖。同时,市局把通村公路示范路创建列为今年交通系统各项工作首要,作为考核各县区的硬性指标,对按时完成计划任务的县区,市局将在计划、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倾斜;对未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县区,采取三条措施予以惩戒:一是该县区上报省厅、局的所有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市局将不予转报;二是该县区所有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市局将不予立项;三是扣减或停拨该县区所有的农村公路工程项目资金。
创建成效:村道畅通美如画
随着一条条通村示范路的建成,彻底解决了 社会各界反映的“村村通”会车困难等问题。现如今条条通村示范路路肩、边沟得到了硬化拓宽,会车道、安全警示标志、防护墩、地名牌、指路牌、警示桩、养护公示牌等附属设施一应齐全,实现了由保“通”到“畅、洁、绿、美、安、舒”质的转变。
路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一五”通村公路建设主要以路面硬化为主,对路肩、边沟、错车道、安保等附属设施未做硬性要求,而“十二五”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则要彻底解决“畅、洁、绿、美、安、舒”的问题。万事开头难,经过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辛努力,开局之年实现了开门红,全市今年共完成通村示范路创建3420.7公里,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14.1%,通村公路“畅、绿、洁、美、安”已显雏形,路边绿树成行,路面整洁,边沟硬化,排水通畅,行车安全,出行方便。如今的村道犹如条条彩带将田园村庄连成一片,展示了新农村的新风貌,正在改变并深刻影响着山村面貌和群众生活。
特色产业突破发展。 让老百姓行的安心、走的舒心、用的放心,是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的最终目标。同时,路况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农家乐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区、畜牧养殖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利的绞股蓝, 汉阴的菜籽,紫阳的茶叶,白河的木瓜,镇坪的腊肉,宁陕的香菇木耳等,一系列特色农业产品加工顺势兴起,依托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优势,形成了一条集种养(植)、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高效产业链,“绿色循环经济圈”初具规模。
客货运输蓬勃兴起。 通村示范路创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客货运输业的发展,各地积极贯彻“路运并举、和谐发展”的理念,新建了一批村级客运站点和招呼站,形成了以县区为中心、辐射各乡村的农村客运网络, 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的运输站场体系。
党群关系更加和谐。 通村示范路的建成,彻底结束了村民昔日“出门一身灰,进门一脚泥”的历史,进一步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 “党的政策暖人心,全靠领导攥大劲;千年盼路梦成真,农民个个都开心;国家花钱搞示范,公路绿化到门前;出行运输都方便,党的恩情大于天”。 这是老百姓对通村示范路建设高度赞赏的真实写照。
通村示范路似条条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奋进的光芒;地如琵琶,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跨越发展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