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地方动态 >> 正文
[北京]综合客运枢纽装“智能脑”
来源:北京日报 刘冕 2012年11月16日8:45

    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综合客运枢纽智能化系统技术要求》。这意味着,今后本市的综合交通枢纽都将安装“智能脑”,具备枢纽运行监测、安全疏散与应急、乘客综合信息服务、协同管理与联动支持、停车管理和综合运行信息管理的多功能信息汇总。

    今年,本市交通枢纽的总数将达到10座,实现与10条轨道交通及国铁的交通换乘,全日总客运量将突破100万人次。其中宋家庄、东直门以及四惠等枢纽的“智能脑”已经开始运转。智能化系统获取的图像储存时间应不少于30天,涉及重大事件的录像会永久保存。

    乘客滞留自动报警

    智能化系统将实现“眼观六路”。按照要求,综合客运枢纽内的图像监控应覆盖枢纽出入口、上/下客通道、换乘通道、售票区、安检区、候车区、枢纽周边、公共换乘区及重要设备区等。其中,换乘通道等场所实现客流数量、客流方向的实时监测;在候车区、售票区、公共换乘区等区域实现客流数量、客流密度的实时监测。

    一旦枢纽内行人、车辆出现异常情况,这套系统将自动报警。所谓异常情况包括客流长时间滞留、逆行、拥挤、抛撒物、引起烟雾等。

    同时,“智能脑”应实时监控进出枢纽的车辆秩序和安全,实现对进出枢纽车辆的实时监测,包括车辆标识和车辆数量。当进出枢纽车流拥挤及异常事件时,系统可以自动检测与报警。

    提示标识至少用两种语言

    交通部门表示,客流数据采集间隔不超过1分钟。“智能脑”还可实现对客流数据按时段、空间位置、交通方式的预测功能。这些信息有望通过乘客综合信息服务发布。按照要求,枢纽内应通过静态标识、动态显示屏、站内广播、触摸屏、有线电视、网站等,向枢纽内乘客提供各类综合信息服务。

    其中,枢纽内乘客换乘诱导服务应以静态标识为主,动态显示屏应设置在各种交通方式换乘区、售票区、候车区、发车区、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区。

    值得一提的是,静态标识和触摸屏应至少实现两种(含两种)以上语言支持。

    紧急信息30秒内刷新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枢纽将通过紧急广播和各种显示设备在规定的区域优先播出安全疏散诱导信息。要求中明确规定,安全疏散与应急系统响应时间不超过5秒钟,系统发布紧急信息的时间刷新周期不应超过30秒。同时,语音、文字和视频图像的实时报送不超过10秒。

    交通部门表示,一旦有突发情况,“智能脑”将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枢纽内集中控制的安全疏散标志的统一操作。

(值班编辑:吕海凤)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