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公路物流 >> 卡车资讯 >> 正文
佩卡:花钱是我们当前在华工作重点
来源:中国道路运输网 2011年10月27日9:58

    1年前,佩卡(PACCAR)这个名字对于国内行业人士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名字。今年上海车展后,这家拥有达夫(DAF)、肯沃斯(Kenworth)和彼得比尔特(Peterbilt)三大卡车品牌的卡车制造商,正在成为业界关注的对象。 

    佩卡集团副总裁威廉(William R.Kozek)日前就该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设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谋求进入中国市场新策略 

   “在过去的12个月里,我们接触了一些有可能在重卡整车或发动机领域进行合作的企业,其中包括恒天,但双方并没有正式签约。” 

    2010年,我国重卡市场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而北美仅有20多万辆的规模,如此悬殊的市场容量,对任何外国企业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由于先期在华进行重卡合资合作的跨国企业尚无成功先例,先来的不具明显优势,所以,佩卡虽然来得不够早,但也不算太晚。作为洋品牌重卡制造商,佩卡是在中国等待他人探索成功之路,还是另辟蹊径? 

    “虽然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生产重卡采用合资方式,但佩卡不一定效仿,我们有自己的优势。质量、革新、技术是佩卡的核心理念,造最好的产品,提供最好的服务,让客户得到最大价值,是佩卡一贯的追求。我们有能力在价格相当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质量好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我们能快速作出反应。”威廉说。 

    威廉认为,中国市场具有特殊性,很多经验并不适用于中国,所以,佩卡在中国合资没有时间表。现在,一方面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要努力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策略。 

    威廉说,他发现中国很多用户非常清楚高端重卡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优势,但由于运输公司三费(燃油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支出很大,特别是燃油费和过桥过路费占成本比例太高,用户要降低经营成本,只能压缩购车费用,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中国二手车市场不健全,与卡车销售、服务相关的金融服务不完善,制约着高端重卡的发展,这也是佩卡将要面对的问题。 

    威廉强调,佩卡在运用高新技术方面,相比竞争对手会更为灵活。佩卡在重卡上采用的很多先进技术,对中国市场来说较超前,如发动机行驶160万公里才需首次大修。佩卡不像欧洲商用车企业那样,将产品拥有的技术水准看得那么死板,佩卡能造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也能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为中国用户灵活改变,拿出适合本地市场的低成本产品。只是这种产品不会使用DAF品牌,而是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一个新品牌。 

    威廉坦言,中国本土自主品牌重卡进步迅速,给国外商用车企业带来不小压力。他说,在国外展会上见到的中国重卡,外观造型和内饰设计已与欧美品牌相差无几,只是在耐久性上存在2~3年的差距。 

    中外重卡差距逐渐缩小,是否使欧美高端重卡进入中国越来越难?威廉表示,中国重卡企业虽然进步很快,但在发动机、驾驶室和底盘技术平台方面仍然希望得到国外先进技术,国外重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窗口,3~5年不会关闭。 

    当前在华工作重点是采购 

    威廉在采访中未透露任何有关在华合资的时间表,传说中的某些合作意向,也不代表洽谈项目已板上钉钉,不到最后一刻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尽管尚未合资,但佩卡在中国的业务却相当繁忙。威廉说,在中国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进行大规模采购,是佩卡目前在华工作的重点。 

    据佩卡中国采购总监宋杨介绍,佩卡采购的零部件包括发动机、变速器以及内、外饰件和紧固件等各类产品,每年采购金额上亿美元,远超过在中国的销售收入。可以说,佩卡目前在中国花的远比挣的多。 

    威廉告诉记者,从中国采购零部件对佩卡来说一举多得。 

    首先,从中国采购零部件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其次,与中国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能帮助佩卡未来的合资项目迅速实现本土化,特别是在一些零部件的共同开发方面,佩卡已和不少供应商进行了深度合作。再次,与中国供应商合作,不仅使佩卡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也给中国供应商带来机遇。 

    一些中国供应商认为,与佩卡合作,最大的收获不是订单和利润,而是佩卡的管理理念,包括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控制、对操作人员技能的管理以及对生产过程更高的标准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值班编辑:郭艳超)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