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运输网 >> 道路客运 >> 地方动态 >> 正文
[宁夏]固原公路出山跨沟 农民脱贫致富
来源:中国交通报 李学平 2009年4月16日12:9

    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固原市,曾以“苦甲天下”闻名,“人背畜驮”的出行条件阻碍着146万回族、汉族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2003年以来,随着固原市四县一区所有的乡镇通沥青路、所有的建制村通公路,92%的建制村通班车,他们不仅告别了“生产靠自救、生活靠救济”的苦日子,而且通过一条条出山跨沟的公路,寻找到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闲人少了 忙人多了

    寇庄是固原市原州区一个仅有4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口的场院曾是村民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好去处。如今,这里却变得十分冷清。村主任杨贵告诉记者,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去修公路了,老人和妇女有的在忙着准备马铃薯种植,还有的跑到城里去当清洁工。公路通了,班车来了,村民们不等救济,自谋生路。闲人少了,忙人多了,家家户户的生活都变红火了。

    固原市所辖的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来,宁夏以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达程度为重点,着力解决道路通行能力差的难题,新建改建了5000多公里农村公路,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出山沟,在服务城市、劳动致富中找到了出路。男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搞种植养殖的家庭新格局正在形成。

    固原市交通局局长呼延俊杰告诉记者,公路通村、班车进城,各类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涌入山乡各个角落,广大农民群众开始自主创业,改变贫困生活。“等救济不如自己闯”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学知识成为农民工时尚追求

    从2003年开始,宁夏交通部门每年拨出5000万元资金,安排两万名农民工参与公路建设。谈起农民工就业,曾有过6年打工经历的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农民张一鸣说:“从购买人身伤害保险到核发工资,从给房间安装预防煤气中毒的报警器到拿工钱,咱都不比别人差,但是技工岗位和普通岗位工资差距非常明显。”2005年,张一鸣把弟弟送到技工学校读书,取得了电焊工专业资格证,今年第一次上工地,就拿到了2600多元的工资。

    宁夏路桥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办了钢筋工、木工、电焊工、沏护工等十几个工种的岗位培训班,邀请技工学校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授课,并根据岗位技能的高低确定工资标准,从而调动了农民工学知识的积极性。

    通过培训,50岁的农民工吴建国已能熟练地按照图纸组织施工,他告诉记者,自己干活踏实,不缺体力,但缺的是知识,只要肯学肯干,就不愁就业。据了解,吴建国所在的农民工服务队,队员全部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民,参加培训、学习技术已成为大多数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路畅车通激活农村市场

    “粮食收成看老天,几亩薄地养全家”,曾是固原地区贫困农民旧有的生活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围绕市场调整运力结构,结合实际发展运输业,实现了社会效益更好,农民脱贫更快。“路畅通,车进村”通达工程的实施,使得广大贫困农民借着车轮走出了深山大沟。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分布在公路沿线,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大力支持西吉县建设马铃薯产业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销售、市场三位一体的发展。原州区头营乡马园村的蔬菜运往了湖北、河南、新疆、甘肃。曾以“丝绸古道”著称的固原市,依托便利的公路,开发了须弥山石窟、六盘山生态旅游等项目,旅游业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155%。彭阳县陡坡村农民王喜军是全村最早跑客运的经营业户,他深有体会地说:“过去农民出门只要能挤上车就可以了,咱图个多挣快跑,现在不同了,农民按站按点等车,咱得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农民出门,这才有经营空间。”

(值班编辑:兰霞)
最新通讯员新闻
信息检索
关键字
类  型
新闻阅读排行
本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更多>>运输刊物订阅
更多>>精品车辆
新闻回顾
更多>>专题新闻
更多>>通讯员列表
更多>>合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