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其他运管所的第一辆车是啥样,反正我现在供职的运管所的第一台车就是这样的:
那是一九七零年按组织安排,父亲从养护工区调至交通运输管理总站工作。那时运管所已由群运总站改为交通运输管理总站(一九八五年改变为现在我供职的公路运输管理所)。
父亲调至总站后,主要业务是为人力,畜力车辆核定马料和口粮补助,并开具相应手续,交由车夫、马夫到县粮食局办理计划内粮食的购买。随着上级管理的加强、业务的发展,总站由独立的办公场地搬到与交通局、养护工区一处办公,同时人员也逐步增加。经申请,县里批一了辆自行车的指标给运输总站,并交由父亲具体办理。
父亲接到批条后,即到供销社联系,得知:县城内没有存货,经供销社工作人员查帐后,县城的一乡镇----三塘乡有一台可以提供。当即,兴冲冲的父亲马上坐上开往三塘区的马车,一摇一晃来“接车”去了。
三塘区离城约三十六公里,当时的主要客运工具就是父亲所乘坐的马车,也是当时运输总站的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有两匹马拉,叫“双套车”,也有单马拉的,车身上还有木制的雨蓬,上面还绘有艳丽的图案,颇像现在风景区内载客观光的那种游览马车。但是那时的县乡道可不像现在的旅游公路,弯多坡陡凸凹不平。等父亲饥饿得肚子咕咚的时候,马车才算摇到目的地。父亲没有休息,直接找到代销分社的同志,办完相关手续,将车提出,到街上买了几个包了,吃着干粮骑上刚买的自行车就往回赶了。
父亲后来回忆说,当天的路上天已完全黑了,但夜空晴朗,父亲正归心似箭,高声唱着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脚下踏得飞快。正在充满革命豪情之时,在一处急弯上,轮子辗上一块石头,一下子侧翻,父亲起来,一看车没事,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往县城赶。
待天将亮时,父亲赶到家中,又仔细检查了车一遍,才看到他的裤子剐了一个大口子,腿上有一口子,血已经凝固多时。母亲见了,责备父亲为何不等天亮再走,路那么糟糕,夜里多危险。
就这样,兴冲冲的父亲接回了运输总站,也就是现在运管所的第一辆车。随着社会的进步,运管所成立后,随着管理对象的转变,业务的增加,所里逐步配置了二轮摩托、三轮摩托、面包车、桥车、越野车,近年还按交通部的有关有要求,将添置的车辆统一成“中国公路”的执法车,部门形象进一步提升。
在七十年代末出世的我,由于父亲在运管系统一直工作到退休,加上我毕业后也“子承父业”,有幸真实全面地见证了运管系统的逐步发展,而今每当上路稽查或在为业户办理业务,乘车出差途中,看到线性良好宽敞的柏油路,以及路上跑的各种车辆,不由会想起运管所的这第一辆车,以及父亲当天赶回时的满天繁星。